很多同学都会因为考试而考试,在备考ACCA的过程中是一种强行记忆,考完一段时间之后就全无记忆,看了高顿网校小编挖来的下面这篇文章,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不少同学在面试当中,尤其是直接考察专业知识的技术面试当中,会颇感头疼。因为大家似乎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书本上的知识考完就忘,在面试当中往往很难回想起相关知识。或者换个说法:怎样学习知识才不会考完都还给老师?
  记忆形成
  记忆形成可以分为两种,突触记忆和系统记忆,突触记忆一般发生在学习开始的几小时内,而系统记忆则可能持续很多年,学习了很久的知识要保持熟悉显然是一个系统记忆的过程。
  记忆开始编码于大脑中一块叫海马的区域,系统记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完全完成可能需要数年,而不像突触记忆只需要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就可完成。
  新的知识进入大脑,被编码后这些新的刺激会同时保存于海马区和皮层区,接着海马中储存的那部分信息在你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提取 (recall) 中被激活,然后被转移到皮层,成为更加持久的储存形式。recall是记忆形成的三大步骤之一(编码,存储与提取)。经过开始的学习后,知识在海马中储存大约一星期,这一阶段海马会”教“给皮层更多关于这个知识的内容,在记忆提取时,皮层的连接会增强,使记忆变得逐渐不依赖海马。
  也就是说从开始学习后的一星期开始,记忆逐渐从海马区转移到皮层,才可以被持久保存。
  重复加强
  很经典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们,记忆的遗忘率是逐渐递减的,也就是说,如果不重复记忆,知识在最开始的遗忘是非常快的,而随后随着记忆的重复加强,则遗忘的部分会越来越少,直至不会遗忘。这个部分其实与*9部分的脑部活动是相对应的。增加重复记忆是为了让知识在大脑的海马区反复储存,这样会加快海马区的储存向皮层区转移的速度,一旦知识被转移至皮层区,要遗忘就会变得困难。
  现实当中的习得知识后要加以运用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在运用的过程当中,知识会反复加强,大脑会反复提取(recall)海马与皮层的存储信息,而这个提取过程又会加快知识储存从海马区向皮层转移。
  基础逻辑出发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每个人都不会忘记乘法口诀表,以及类似如下的公理: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矩形则为360度
  直边平方和与斜边平方相等
  收入-成本=利润
  1+1=2……
  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这些知识吗?显然不是,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我相信除了写作业或者考试,大部分人并不会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我个人的理解是
  这一类知识更接近所有知识的起点,属于基础逻辑的范畴。
  因为基础逻辑是我们所有知识推演的起点,所以更早地被储存在大脑皮层(类似潜意识),且被反复无意识地调用。例如,当你计算所有加法求和时,你就在调用1+1=2这个最基本的算术公理,因而到最后,这样的知识体系已经变成了我们“直觉”的一部分,融入了我们的血液。
  既然所有基础逻辑的知识都优先被储存在了我们的大脑皮层,为什么我们在输入新的知识时不利用这一点呢?即:当我们接受新的知识时,尝试找到这些更为表层的知识同基础逻辑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把新知识同皮层的基础知识形成连接,从而加快新知识从海马区往皮层区转移的速度。
  说人话就是:面对新知识,一定要求甚解。不求甚解的做法只能让这些新知识在你的大脑海马区停留很短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从海马区向皮层区转移的过程。
  以大多数人对待知识的态度来讲(包括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求甚解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所以才会出现学习了很快就忘的情况。当你面试的时候被一道道似曾相识的题目搞得狼狈不堪时,
  你还会因为自己一个晚上就通过一门期末考试而沾沾自喜吗?
  要知道,知识的习得和内化,是没有捷径的,这是由大脑构造决定的,你我都无法逃脱这个规律。
  培养演绎思维
  在帮助理解知识的基础逻辑以及实现知识的长久储存方面,演绎显著地优于归纳。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碰到任何新的知识时,我们应当首先不要着急去记住这个知识本身,而应当去理解背后更深层和基础的逻辑,再从那里出发来推演到现在眼前的知识,最后再是完成知识的储存。
  一个例子: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是一家好的公司?
  归纳的思维是这样的:
  分别考察公司相关的各个方面,如产品、服务、定价、竞争、财务、团队、市场地位、用户、技术实力等等,最后综合得出结论。
  演绎的思维是这样的:
  公司存在终极目的是什么?是盈利
  盈利由什么决定?收入-成本
  收入又由什么决定?销量*单价
  销量和单价由什么决定?产品、定价、竞争、市场、用户……
  成本由什么决定?产品、竞争、供应商、策略……
  相比而言,归纳的思维更符合人们的直觉,因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表层的知识,而基础逻辑往往都属于简单但是位于大脑皮层底部的知识,调用起来不如浅层知识直接。然而,演绎的思维能让人更容易抓住分析的本质,因为它从最基本的逻辑出发,例如上面的例子,商业行为(公司)的终极目的就是盈利,所有商业问题最后都要回归收入-成本=利润这个最基本的财务等式上来。
  也可以看出,演绎的思维更容易让人记住分析当中涉及到的具体知识(产品、用户、竞争等等)
  从基本逻辑往上推演的另一个好处是,你在推演的过程当中又把底部逻辑与表层知识中间的每一层知识都重新调用(recall)了一次,这样实际上是在重复一个知识系统,而不是单独调用表层知识。
  因此,我的一个经验结论是:
  凡是那些你理解得很透彻很深刻的知识,那些你可以从底层逻辑一步步推演出来的知识,你都不会容易遗忘。凡是那些归纳性的,不求甚解的知识,则会容易忘记。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做到“求甚解”呢?演绎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中也包括了大量归纳性的思维,几句话可能说不清楚,但有两点是肯定的:
  基础逻辑的构建一定要完备
  基础逻辑的推演离不开归纳知识的支持
  *9个是说基础逻辑一定要烂熟于心(大部分人其实不难做到),第二条是说,在底部知识往上推演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每一层的归纳性知识作为支撑。例如,分析从基本的盈利等式推演到公司的定价策略,则需要成本定价、需求定价、差异定价、心理定价、稀缺定价这些具体的归纳性知识来支持推演继续下去。
  显然,第二条非常需要时间去累积。靠一个晚上突击通过一门考试对待知识的方法,是培养不起推演思维的。
  分享与教
  当知识存储进入我们的大脑皮层后,如果在大脑皮层浅表,并且我们长久不去提取调用(recall)它,它则无法在皮层形成足够的触突链接,这样的知识久而久之也会遗忘。一个好的方法是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他人,更有效的方法是去教会他人。毕竟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过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先教会他人。
  在分享和教他人的过程当中,事实上效果会成倍优于自己单独学习。这是因为除了你自己理解和提取这些知识之外,
  你还需要调用大脑皮层其他知识(表达,语言组织等)来配合你完成知识的调用和讲解过程,这样你的整个知识体系被调用(Recall)的比例就大大地提高
  同时你分享和教授他人的过程当中,为了让受众更容易理解你的表达,你会不自觉地运用演绎的思维,会让整个知识体系更趋于逻辑和框架化。你自己单独学习的时候,则较少有机会这样去做。
  最后这本身亦有助于你对知识对应的基础逻辑理解的加强和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