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12月份的ACCA考试越来越近了,你是能够轻松高分通过,还是临时抱佛脚求通过?高顿网校小编觉得,不管是哪种方式的通过,最重要的是“通过”二字!即使是后者也不要紧,一位风险厌恶者——全国F9考试状元来给你支招了,她还分析了ACCA应试中的短板效应,该如何高分顺利通过F9,还是有很多技巧的!
  
        短板效应,指的就是一个木桶*5的装水量,取决于组成它的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在应试这一领域,并非所有的考试都适用这一假设。有的考试,关注的是所有木板连在一起的长度,典型如高考,计算总分并且分数是越高越好。有的考试,则在这一基础上还增加了对短板的关注,比如雅思,出国留学的朋友刷雅思分数时应该都知道申请的学校往往不仅要看均分,还要看最低项目的分值,例如要求均分7分,最低不低于6.5分。然而在许多考证类的考试中,例如ACCA,短板才是决定能否快速全科通过的关键。
  收到上年12月的考试结果时,我是很惊喜的。惊的是,F9居然考出了90分,一瞬间还以为这是学校期末考的分数。喜的是,考前很怕的P1也以50多分低空飘过了。考前我的备考时间分配,大概可以说是这两门课“一九开”,10%时间F9,90%时间P1。这是因为,我是一名典型的中国理科生,热爱计算,讨厌“吹水”,尤其是不善于英文写作和抽象的概念。那么在12月的考试中,主要的短板风险点自然是P1。那么最为符合“3E”的备考模式,自然也就是这种“一九开”。作为一个风险厌恶者,我对挂科的厌恶远大于对刷分的追求。如果要我在“90+49”和“50+50”之间做选择,我自然是毫不犹豫选择后者。相信大多数考友也是如此,毕竟没听说过有人通过后还再考一次刷分的。
  那么既然短板如此重要,为什么很多时候又被人们无意或刻意“忽略”了呢?因为和短板打交道绝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高顿财经的Mike老师说,在应试备考中,对“成就感”的追求会使人过度沉迷于自己的优势领域,反复进行边际产出小但心理效用大的练习,营造出一种“我很努力”或“我很厉害”的错觉。而练习短板领域时,则会由于个人天赋点的不同,产生一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错觉。进而灰心或是心理不平衡。实际上,付出与回报永远是成正比的。但要加上两个前提:相同个体,相同领域。那自己的劣势和自己或别人的优势比较效率,那是永远没有结果的。作为考生要关注的,应该是单位备考时间对于整个考试目的的边际贡献,然后把时间投放在边际贡献大的领域。这个考试目的,根据不同的考试要求,可以是刷分,也可以只是通过,但如果一开始就找错了目的,那就离迷路不远了。
  以上那些,只是从纯粹功利应试的角度得出的观点。但抛开应试,从提高就业力的角度而言,我的观点又与之完全相反了。短板效应的比喻是针对水桶而言的。然而在职场,我们个人的角色不是水桶,而是木板,单位则是个人这些木板围成的水桶。雇主雇佣一个员工,看重的就是他给公司带来的边际贡献。雇主需要的,是员工的长板,这样才能把公司缺少的技能和资源短板尽可能的拉长。各方面平均,或许可以在考场上帮助考生达成目标,但很难在职场上让一个职业人士走得出彩。职业人士,本身就是在特定专业领域有着专业素养的人才。换言之,拥有技能长板,本身就是职业人士的必备要求之一。ACCA课程的范围相对于许多会计师考试都是很广的,这有利于让财会人士在其中找到自己未来的专攻所在。
  最后是对于计算类和文字类科目分别谈谈个人不足参考的经验。计算类:计算题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平时在高顿题库的练习中,很多人往往不在意格式只在意结果,认为等考试再认真写不迟。实际上完整的格式有利于防止遗漏问题和条件,格式本身也是重要的踩分点,向评卷人展示自己对思维方式的掌握。各类计算题基本有各自固定格式可循,熟记格式后解题其实就是代入题目信息,难度大大降低。
  文字类:速读考官答案,熟悉踩分点。考官答案是一群考官坐在一起无时间限制推敲出来的,在应试角度没有任何可行性。但是模仿考官的重点词句,比自己随意造词造句要保险得多。再配合每套卷最后的评分标准,就可以标记提炼出真正踩分的词句。复习时需要看的,其实就是这些踩分点和评分标准,确保能以最简练省时的方式踩准不部分得分点,而不至于考后出现一种“我明明写了很多,就是答不到点上”的感觉。
  最后祝各位考友,考试包过,早日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