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考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即便是ACCA这种国际资格证书考试,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更何况ACCA其实每年都不怎么变)。因此,高顿网校小编认为,面对2016年的四次考试机会,ACCA小主们不必过分慌张。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做到下面考友总结的备考三阶段,新的一年通过考试妥妥的啊!
快速通过*9遍阅读――对知识体系的了解阶段。
书拿到手上后,先仔细研读大纲和study guide,然后配合电子词典和其他工具书,要尽快地快速通过,不能拖泥带水,时间太宝贵了。除了非查不可的、频繁出现的关键性生词,其他生词如果能从上下文猜测出来,就不要再查词典了(猜词本身是一种考试时的常用技能)。许多考友有这样一个习惯,喜欢细抠每个单词的意思,非得要找到一个对应的中文翻译才罢手,其实很多词根本就找不到对应的中文表达法的,考试时是要考核考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翻译能力,看书根本用不着做大量的翻译。本来就是要培养英语思维,非得要翻成中文,然后解题时先想中文意思,再翻成英文作答,多累啊!
为什么一直强调快速通过呢,先要引入两个概念。人的大脑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散乱、昏沉、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阅读教科书时的状态,人并没有高度集中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只是被动接收英文文字信息,稍有打扰就会走神(散乱状态),而且看英文书有很好的催眠作用,很容易打瞌睡(昏沉状态),这种状态效率低下。另一种状态就是高度集中、主动解决问题的状态,在考前做真题时,人就处于这种状态中。
所以要提高效率的话,就是要尽快通过散乱、被动接收信息的*9阶段,早日进入集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阶段。但想直接跨入第二个阶段,没有*9阶段的看书来积累相关知识的话,直接上来就做真题,恐怕也很困难,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假设以三个月为复习时段的话,看教课书的时间尽量控制在一个月之内完成,快的人还不要一个月,我还在高顿部落遇见过脱产复习的考友,全天候看书,7天看完一本教材的。
练习真题,将教材变成工具书查阅(跳读、扫读)――融会贯通阶段。
我的经验是:看完教材后,直接从高顿网校上下载最近几年的全真题,开始做题。这个时候,开始是一道题都做不出来的,这很正常,关键是你怎么去适应和提高。尽量自己能做一点出来,实在不行就看答案,然后将答案大卸八块,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去琢磨,看考官是怎么样运用理论工具来解决问题的,看答题的格式,看考官的思路,一定要动手自己抄写答案或者解题,该计算时就一定要用计算器算出来,把答案的思路理得很清楚。碰到哪个理论工具不熟悉,直接到教科书上去寻找相关部分的详细内容细读,这是一种跳跃性阅读,看完了相关部分,又回来继续做题,教科书就变成了工具书,此时做一道题用时很长,有时一个晚上就只能做一道大案例题,这很正常。这是一个理论到实践,然后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自己慢慢地就对这些理论以及怎样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熟悉起来了。
刚才说的还没算完,琢磨完答案后,要马上看后面的marking scheme和考官的考后comments(从网上另外下载打印),这样的话,你才清楚这道题到底是怎么评分的,重点在何处,考官对此类题型有什么评价,考生在过去考试中经常犯哪些错误等等。还有,如果是文字题,要将考官答案中的要点用彩色笔标出来,下次再看时就一目了然了。
经过了上面的这个阶段,庖丁解牛的中级阶段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熟练问题了。此时信心比刚看书时增加了很多,以三个月为复习周期,这一阶段要一个月左右,真题可能能过一遍到两三遍。
反复限时操练真题,总结归纳,完善知识体系,适当背诵,适当猜题。――熟练解决问题阶段。
最后一个月时,无非就是大量地限时反复练习真题,但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精练,要学会将各种题型做分门别类,分别单独操练;每一种题的每一种变型,都要在高顿题库中找到一到两个典型题,以典型题来带动自己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然后限定时间反复练习,练习完后总结这种题型的规律,特别是有哪些惯用文字表达法,用彩色笔标出要点,将他们背诵下来。当任何一种可能的题型在大脑里都储存了典型题后,无论考官怎么出题,都能举一反三,acca的出题方式很典型,考官无非就是将原来的题型里面的内容、数字更换一下,要考核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工具并没有变。
文字题部分的准备,可能上面的方法还不够,初级和中级阶段,背诵的内容比较多,我当时的方法就是找几张A4纸,将自己总结的整个书的知识体系归纳下来,背诵之,不用买小册子,自己总结的更靠得住。2.6比较特殊,内容太多,当时我将整个Foucks Lynch的小册子Lynchpin用一个月全部背下来了。到了三阶段,根本就不要怎么背,考官根本就不考死背的东西,就是反复看书和做真题做熟练就够了。
▎申明:本文由Yvonne汇集整理,系高顿网校编辑团队汇编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更多内容推荐关注微信号(gaodunacca),掌握最全面ACCA政策以及学习方法,更有在线小编为你解答各种困惑,会说话的公众号,你见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