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财会领域的顶尖证书,有人说,即便ACCA有14门科目,相比较之下,却仍旧比AICPA容易得多。
 
  毕竟ACCA大学里就可以开考,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在大四前拿到准会员资质。而AICPA的门槛较高,考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已经在职场打拼的财务人,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加班”几乎是“家常便饭”,足够的学习时间,对大部分AICPA的考生来说,几乎是“奢侈品”。不少人的AICPA终止于“经常需要加班、出差太多”这些理由上。
  “考AICPA”和“工作”真的不能共存吗?光靠周六周日的突击,真的能够拿下AICPA么?那你未免太狭隘了。
  1、趁早报培训班、报名考试,毕竟有压力才有动力。
  不止听一个高顿的AICPA学员提起过,趁早报班、报名考试绝对是督促自己拿下AICPA的a1方式。毕竟,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算是为了那笔不少的报班费、报名费,自己也会更有动力地学下去。
  同样是“工作党”,听说过工作朝九晚五,耗时三年却迟迟拿不下AICPA的例子,也听说过即便是加班也不忘听一听高顿的网课,带上教材和书本,坚持每天复习两小时,工作到晚上10点,即便是涂着花露水也要学下去,最终四个月突破AICPA大关的事例。
  两者的差别不过在于,是否从一开始就端正了AICPA的学习态度,有规划地推进进度。适当给自己一点“压力”,绝对是克服工作党考证“拖延症”的a1方法。
  2、对考试科目进行合理搭配,选择自己最“舒适”的学习方法。
  接触过AICPA的考生都了解,在国内并没有AICPA的考点,因而,为了避免路途中的“折腾”,不少考生选择一次考两门,将不同科目进行搭配。
  笔者采访过不少高分通过AICPA的高顿学员,一般大家的搭配方式有两种:一门保过法(一门老大难搭配一门简单的科目,保证有一门一定通过,从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先难后易法(往往刚开始的学习热情是*6的,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拿下最难的两个科目,后面的考试就变得游刃有余了)。
  在此基础上,根据多年的备考经验,找到自己最舒适的学习方法。很多人习惯听觉记忆,则可以将重点放在听课和做题听讲解上,习惯逻辑记忆的,则可以针对教材,结合老师上课梳理的逻辑,推理出自己的学习方式。
  3、善用时间管理,不同科目区别对待。
  在时间安排上,网上有个很有名的“番茄事件法”,也就是找出一天中你效率*6的时间段,进行切割,从而将效率*5化。与其将备考、复习一股脑丢在周六周日,善于利用平时的“有效”时间,来得更为有效。
  除此之外,在不同科目上复习上,也要有一定的侧重点。
  FAR,作为四门中的基础科目,有人曾说过,“得FAR者得天下”。要知中美的会计准则不尽相同,即便是在国内有过相关的会计基础,也要详细梳理一遍教材。应注意其中政府会计、非盈利会计等相对而言不太熟悉的内容。BEC显得内容比较多,但考试时更偏重的是一些基本观念,选择题部分是需要留意的重点。AUD部分要将相关的审计准则不断巩固,课程的逻辑方面,可以多听听高顿网课中老师们的讲解,比较全面具体。REG是让很多人头疼的一个科目,和国内迥异的税法,尤其是个税,往往让考生们伤透了脑筋。美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于国内的更为全面直系,因而要理清整体架构,再去记忆重要部分,可以将和国内有区别的部分重点进行记录,再反复巩固。
  4、考场的情况发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考试的“成败”!
  不乏有这样的情况,明明在考前感觉自己准备得很充分,到了考场却往往慌了手脚,最终导致考试的结果不尽理想。不少考生反映,在选择题部分浪费了太多时间,反复推敲、纠结,最终导致答题部分完全来不及做。因此,在平时就可以适当对自己进行一些检测,在题量上加大负荷,限定时间,一次做满40-50题左右,题量大的REG、BEC,每次做题量甚至可以提高到60-80左右。像高顿题库中就有不少优质的题目,平时可以用来练习。
  其实很多时候,“工作忙”并不是拿不下AICPA的最终原因。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没有从心理上正视考试的价值,没有足够的动力,因而,随便一个理由,就可以干脆地中断“考证之旅”。如果,你也是在考证大军中插科打诨,迟迟拿不下AICPA的一员,那么是时候反思自己:你真的用尽全力了么?
  AICPA考友交流群571115808点击加入:戳这里新加群的好友可以免费获得:【2017年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