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显着特征和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实现了50%的城镇化率,其最显着的特征同时也是其面临的*5的挑战:一是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二是中国人口城镇化慢于工业化过程。三是人口向城市迁徙,造成农村“两多一少”——留守老人和儿童多,劳动力人口少。
  因此,在未来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升级势在必行。这就是“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四化”: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这将需要中国以新型城镇化[*{c}*]“新四化”同步发展。
  城镇化: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新型城镇化具有其特定的时代使命,是以人为本和提升居民生活体验为核心,强调城市的可持续性、宜居性。这与简单的土地城镇化有本质的不同。新型城镇化的时代使命决定了它必须关注居民体验、聆听居民需求,需要服务双方在双向互动中共同推进整个城镇管理系统的完善和升级。通过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居民体验为中心”并不只是一句口号,已经有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科学体系和方法,确保最终目标的落地。迫切需要完善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信息服务的升级,因此信息化将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插上翅膀。
  如何才能避免陷入“不完全城镇化”或“大城市病”的误区?
  中信建投经济咨询区域经济研究员马艳认为,大城市病的产生并不是必然的,往往是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导致的。因此,顶层设计的前瞻性规划是必须和必要的。规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空间规划,包括总规、控规、详规;二是产业规划;三是信息化规划。中国城镇化既要发展速度也要发展质量,二者需要协调发展,不能再重复只看重速度、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老路。
  世界上有哪些城镇化发展模式,可以借鉴参考?
  中国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欧美不同,照搬欧美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但从其发展规律可以对我们当前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结构决定功能,产业结构调整才是经济发展持久的原动力。马艳通过研究发现,当城镇化率高于一定比例,服务业便会代替工业成为主要牵引力,并增加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
  二、以大城市为中心,周边小城镇梯度式发展形成城市群的模式是较为合理的布局。既要避免大城市的过度集中化,同时也要避免过度郊区化降低土地资源利用率,避免在大城市形成贫困带;
  三、我国地方政府在传统发展过程中重视“硬件”忽视“软件”,这种观念需要得到改变,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使基础设施带动发展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城镇化,通过制度改革,如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实现集约型农业,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
高顿网校微信二维码
关注高顿网校微信,*9时间获取AICPA考试时间提醒,体验全新备考方式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AICPA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3年AICPA考试辅导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
 
  报考指南:2014年AICPA报考指南 
  考前冲刺:AICPA 考试试题   考试辅导
  高清网课:AICPA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