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USCPA的考生当中,有很多也通过了中国的注会考试。对于许多在职考生而言,除了注会,拥有USCPA这种国际化证书,能够突破自己的职位瓶颈,拓宽就业前景。下面这位考生,在报考USCPA之前也参加过中国注会的考试,他选择了一次考四门,短短两个月的备考时间,就通了USCPA考试。跟着高顿网校USCPA小编,看看他是如何学习的吧。
  最初听闻USCPA的时候,还是在2012年备考CICPA专业阶段的时候。更深层次的了解在2013年年底去参加了上海USCPA的年会之后进行的。之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考虑到原来工作单位渺茫的发展前途,将来职业生涯的规划,USCPA的国际认可度,进一步系统学习知识,家人的支持,以及USCPA与CICPA综合阶段所拥有的协同效应(不过未能很好整合),我决定辞职全职备考。USCPA考试从学历评估开始到最终参加考试有很多环节,以下着重讲复习备考的过程。
  对于考试的大致规划,因为有全职准备的充分时间,坚韧不拔的意志,当年CICPA专业阶段留下的遗憾,完整学习知识体系以及经费方面等的考虑,我选择了一次报四门选,而且预期在7月初至7月中旬参加考试,因为还有8月23日的综合阶段考试。考试规划因人而异,学习方法—五步法,1.如何预习,2.如何听课——五勾法,3.如何细读教材——厚薄法,4.如何做题—五渡法,5.如何评星——五星法各个层面,系统讲解了USCPA的学习方法,我学习CICPA和USCPA以来,听过不少老师的课程,总论能讲到这种程度的真的不多。还有卢中伟老师总论中的几点实战心得也挺有意义。听听这些老师的介绍以及优秀学员的经验分享,能够比较快速了解这个考试,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复习思路。
  最初为了去听高顿网校USCPA的AUD的面授班课程,打乱了最初决定先学FAR的决定。因为我学过CICPA,还在事务所工作一年,先从FAR或者AUD开始问题都不大。不过因为上面授课,打乱了我正常的学习节奏,考虑到学习效果,我决定回家按照Becker视频和网络课程和教材学习。除Becker教材之外,没有学过其他的像Wiley、CPAexcel等教材,对于其他的教材也不是很了解。我主要教材是review教材,基本上看的是highlight的部分,final review看得也不多。对于时间紧张的同学来说,中文课和英文课对于通过考试都是可行的。从理上说,听课是帮助你理解教材内容的一种方式;从事上说,之前有网上USCPA同学仅仅看中文课程考了FAR和AUD,都考了90+的分数,很多海外留学的同学包括我去参加考试时碰到的,很多都是只看老外的课程。但是有时间的话还是尽量充分的准备。对于通过考试来说,我觉得学习范围也不宜盲目扩大,主要对重难点的突破。但是对于系统掌握知识来说,还是要在上面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学习。
  我准备USCPA的考试主要是花了3月至7月中旬的4个半月时间,基本上每天保持了10小时左右的时间。由于英语基础的薄弱,面对全英文的厚厚的教材,刚开始的时候也很不适应。从AUD开始,至学到第二科FAR的时候才渐渐整理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复习方式,然后应用到后面的REG,BEC。
  第一轮学习时,基本上主要学习一门科目。最初会看一下目录。然后大致浏览有笔记的电子版教材一章里的一节,2倍速听完中文课程,然后按照笔记在纸质教材上画出相应的笔记,然后再听一遍英文课程强化记忆并熟悉英文环境,然后做课后习题,以及题库里的MCQ(*9次没做simulation)。做题是通过USCPA最关键的一步,大部分做题的时候还是在泛听对应章节的视频。大约两天一章的速度。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会稍微浏览一下当天学过的内容。两个星期左右评估学习效果,然后改进学习方式。将近2个月,完成了4门科目的复习。
  第二轮复习时,基本上每天都会接触4门科目,先看一遍书,主要过程是再做一遍之前做错的题,进一步分析错误的原因,但是蒙对的题目还是不能放过,然后开始做simulation的题目。第二轮大约花了一个半月。
  第三轮复习时,先从simulation开始,总结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然后继续做未掌握的MCQ。在7月初连续8天早上按照做Becker的Finalexam。然后进一步针对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最后两星期,我做final exam的时候基本上除了REG60+之外,其他的都能保持75+。MCQ每题相同分值按照准确率计分,simulation每题相同分值按照准确率计分。所以最后冲刺时将大部分时间分配到REG上,考试结果还是REG*6。反倒是平时花时间最多的FAR,在最后去关岛时也没带上那本最厚的教材,考试时刚好在simulation部分遇到弱点章节,最后运气好,得了最低的分数,刚好压线过关。所以个人认为最后阶段不适宜过度放松,仍然需要坚持到*4考完。在考试时,最关键的技巧是时间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