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国资本市场24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十八大召开及新一届政府成立后,资本市场监督管理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也产生了诸多引人关注的变化。 资本市场从建立的那天起,就站在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最前沿,不仅为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推动了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对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以及大国崛起也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国民对于资本市场的期待也越来越高,面对纷繁复杂的监管新课题,监管部门成为那个解决棘手难题的“当家人”,在当下更是在加强监管执法、建设“透明证监会”、加强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以及服务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方面坚定地迈出步伐。 22年前庄心一就是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出任过深交所的掌门人,亲历了整个资本市场建立发展的进程。他认为监管转型不是为转而转,更不是自娱自乐,要坚决避免出现“混沌期”、“断档期”,一个个地解决问题,积跬步、致千里,实现推进监管转型与维护市场平稳发展的平衡。 深化改革的资本市场篇章 《财经国家周刊》:近期市场最为关注的资本市场话题之一是沪港通,沪港通这一联通两个交易所的创新之举在推出前后,引起市场的关注和热情。你如何评价这一联动机制开通后的运行情况? 庄心一: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以来,沪港通下股票交易总体平稳有序,交易结算、额度控制、换汇等各个环节运作正常。沪港通的启动和运行,展示了市场的力量,将促进市场在更大领域、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 沪港通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新国九条”),推进两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大举措。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实现可兑换的情况下,开创了操作便利、风险可控的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目标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沪港通与现行的QDII、QFII、RQFII等制度优势互补,丰富了两地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优化了市场结构,为境内外投资者投资A股和港股提供了便利和机会,有利于投资者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共同繁荣。 我们应该看到,沪港通刚刚起步,我们将密切关注其运行状况,继续会同香港证监会,在总结沪港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各项制度安排,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加大跨境执法力度,力促沪港通试点平稳有序推进。 《财经国家周刊》: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你认为,资本市场改革在整个国家新一轮改革中的角色是怎样的? 庄心一:资本市场领域的各相关主体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拥护者,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回顾历史,我国资本市场是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和受益者,没有19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开和股份制企业的出现,就不会有资本市场的萌芽和形成;没有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不会有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参与者。经济金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战场,资本市场要担当好经济金融改革排头兵的角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新国九条”,围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私募市场、期货市场、证券期货服务业、对外开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推动者。20多年来,资本市场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c}*]和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诸多变革,如促进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促进金融体系改革、提高商业银行治理水平、完善民事经济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创新创业与金融对接机制等。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创业活力的激发成为决策层重视的领域,“新国九条”也明确了资本市场的方向性任务。资本市场如何服务好中小微企业? 庄心一: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巨大,但发展阶段和层次水平不一,普遍存在可供抵押资产少、寻求外部担保难、抵御风险能力弱等现实情况。资本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最核心也最为关键的在于为社会资本投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一整套市场化机制。 创业板市场推出后,许多创新创业型企业通过发行上市,价值大幅提升,使企业早期投资者获得了丰厚回报,推动和促进了民间资本投资于未上市创新创业企业的热情。 企业估值的提升,是因为资本市场对企业进行定价,不是以净资产作为主要依据,而是集合企业发展前景和风险、持续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众多因素综合估值定价,有生命力、有市场前途的企业往往获得较高定价,从而体现创新创业的价值,这一功能是间接融资所不具有的。 自创业板开启以来,私募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纷纷投资于中小微企业,也是基于这些企业良好的发展预期。同时,日益增多的各类投资机构,又进一步增强了比价效应和竞争效应,中小微企业被关注程度高了,谈判地位提升,选择空间也拓宽了。 目前正在研究推进的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中,涉及中小微企业的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一是完善创业板制度,降低创业板门槛,建立创业板再融资制度,研究在创业板建立单独层次,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科技创新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申请到创业板上市,进一步支持自主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是加快发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推出并购重组、做市商等机制,研究丰富集中竞价等交易方式,创新融资工具,支持更多中小微企业依托“新三板”开展小额、便捷、灵活、多元的融资。 三是加紧研究制定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明确区域性股权市场定位、发展路径和监管框架,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依法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和股权转让服务。 四是出台私募投资基金监管办法,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私募市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作用。 五是对证券公司资管、直投、理财等业务以及基金公司子公司业务进行检查,清理不必要的环节,缩短融资链条,强化与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直接对接。 六是推出并购重组债券,研究将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主体扩展至所有公司制法人,允许“新三板”挂牌公司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 随着市场广度、深度的拓展,资本市场将更好地满足各类中小微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从而为做强实体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混合所有制大舞台 《财经国家周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如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推手? 庄心一:如果我们从股权结构多元化的角度来界定混合所有制,目前沪深两市1000多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都带有混合所有制性质。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央企的五成资产、六成收入、七成净资产和八成利润都在上市公司。可以说,我国资本市场建立20多年来,已经通过国企改制上市等方式,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实施混合所有制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改革,做好这件事可不简单。要防止改革过程中有人把这部“好经”念歪,通过内幕交易、利益输送,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腐败滋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要求,必须把公开、公平、公正贯穿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过程中。 相对于其他交易平台和转让方式,资本市场的定价和交易公开透明,是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平台。有人形象地说,唱好混合所有制这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离不开资本市场这个公开透明的“大舞台”。 与早期资本市场服务国有企业改革捉襟见肘的情况相比,现在社会资金的充裕程度和资本市场的机制性建设水平,都为支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目前,在企业股权多元化的实现方式上,既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引入社会资本或境外战略投资者,也可以通过股票二级市场增减持甚或让渡、取得标的公司股份,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计划等。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实现混合所有制的具体途径正在日益变宽。比如,国有(控股)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不仅可以通过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或减持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转让或定向融资来进行。 也要看到,股权结构多元化只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正如有关专家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而资本市场在这方面已有多年的制度实践。比如,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制度,强化股东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督促高管人员忠诚履职、勤勉尽责;通过独立董事、股东分类表决等制度,维护广大中小股东的合法权利。 全面推进监管转型 《财经国家周刊》:证监会肖钢主席提出,要实施“从过多的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实施全程监管转变”,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情况。你认为,如何统筹兼顾,做好这一重大转变中的各项工作? 庄心一:大力推进监管转型,是证监会党委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2014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肖钢主席系统阐述了推进监管转型的现实背景和重大意义,全面部署了9个方面的具体任务。我理解,经过20多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市场实际的监管体系,监管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但诸多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企业上市难、退市也难的问题;新股发行数次叫停,IPO“堰塞湖”的问题;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屡打屡现,遏制力不足的问题等。这些既绕不过去、又没能绕出来的痼疾顽症有着复杂的成因,但或多或少都与我们监管定位不够清晰稳定、监管重点不够突出、监管政策整体性不够和监管能力不足有关。 推进监管转型,不是“为转而转”,更不是自娱自乐。检验监管转型的根本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履行“两维护、一促进”的核心职责。我们十分注重保持监管工作的连续性,统筹考虑保障日常监管运行、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与推进监管转型等各项工作,做到有序地“放”、有效地“接”、有重点地“管”,坚决避免出现“混沌期”、“断档期”。通过务实严谨高效地研究一件件事情,解决一个个问题,积跬步、致千里,实现推进监管转型与维护市场平稳发展的有机统一。 2014年以来,证监会在推进监管转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监管转型是一次全面的重大革新和转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难免会面临不少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与风险,比如,事前审批取消和放宽了,事中事后监管如何无缝跟进,从而形成放而不乱、活而有序的新秩序?面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新型风险隐患,或重大无先例突发紧急事件,能否准确判断、有效应对?监管干部如何迅速走出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提高监管本领,适应监管转型的新要求?另外,监管转型的外部环境和配套措施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健全。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间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的,它需要智慧、勇气,也需要时间和过程,有时还需要面对较大的压力甚至反复。 不过,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转型有难度,但是不转型困难更大,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只有转型和改革,才能解决问题,才是希望所在。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监管转型,把困难和风险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 《财经国家周刊》:证监会近些年一直力求建立“透明证监会”,积极回应社会舆论关切,对稳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宽进严管”这样一个监管理念,还面临哪些挑战? 庄心一:证监会在精简行政审批方面起步较早,并一直在大力推进中,20022013年已累计取消、下放审批事项100余项。2013年以来,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态度更坚决、力度也更大,证监会又取消了15项审批事项,接下来还将继续取消一批审批事项。证监会制定了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在官方网站公布。证监会还要着力推进审批标准、进程和结果“三公开”,大幅提高了行政审批透明度。 随着事前管制的放松和事中事后监管的加强,市场和监管的边界更加清晰,证监会“两维护、一促进”的核心职责更加明确。“两维护、一促进”是基于20多年来监管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的结晶,是迄今为止对监管工作作出的最准确、最精辟的定义,真正回归了依法监管的本位。 为切实履行好“两维护、一促进”的核心职责,必须把证监会建设成为一个公正、透明、严谨、高效的监管机构。 公正,就是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投融资双方,对待不同资产规模、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融资者,着力促进投融资功能均衡、上市公司结构均衡、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结构均衡的市场格局。 透明,就是要做到规则公开、流程公开、结果公开,确保监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开透明是接受监督、加强自律、改进工作、回应质疑的*4办法,越是公开透明,越有利于增进市场和社会对监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证监会必须把自己打造成阳光监管机构,把提高透明度的要求贯穿于各项监管工作的始终,自觉接受市场、舆论和社会的监督。 严谨,就是要确保出台的每一项政策、采取的每一项措施都经过充分酝酿、慎重研究、周密论证,做到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实际情况。 高效,就是要在依法合规、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日常监管、稽查执法、行政处罚等各环节的工作效率,以高效的监管服务和保障高效的市场。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庄心一:推动行政和解纳入《证券法》修订范围
下一篇:下一篇:庄心一:《证券法》修改是注册制正式实施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