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的分论坛“普惠金融:探索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模式”上,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有“海南尤努斯”之称的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对普惠金融在农村实现难的观点和分析。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普惠金融要接地气,高居庙堂如何能将金融普惠?
吴伟雄认为,普惠金融之所以要“普”,是因为过去普及率不够,农民拿贷款困难。而“惠”,是因为农民过去得不到实惠,贷款利率过高。说到底又是个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与当前中国小微企业现状如出一辙。
从银行家的角度看,三农贷款难有难的原因,贵有贵的道理。因为贷款的客户多,单笔授额小,经营费率高,缺少抵押物,然后还款风险大。如果贷款利率不高,小额贷款很多时候收不回来,这类贷款业务不可持续。而贷款成本越高,农民越可能还不上,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所以所谓对于涉农金融的普惠,大家一般都是锦上添花,很难雪中送炭。
吴伟雄从海南的角度,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普”,就是把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惠”,就是把贷款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怎么实现普惠金融?把贷款人的工资发放权交给本人,把小额贷款的管理权交给电脑和网络。普惠金融的做法不能按照传统银行的套路做,要交给市场,市场有什么需求,就应该怎么做。
这乍一读可能较为难懂,需要结合信贷背景分析。这里所谓的市场,其实就是指亟待金融普惠的群体,即农民,市场的需求即农民群体的需求。将贷款审批权和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乍一看,似乎天方夜谭,吴伟雄也未做过多解释,但这里的农民其实也是群体之意,而非单指个体。
简单来说,农民群体最懂三农,将权力下放给他们,以农民群体管理农民贷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一场分论坛中,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列举的台湾农会的合作信用,以及四川农技协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将金融权力下放给农民专业群体,而起到良好作用的明证。
把贷款人的工资发放权交给本人,针对的就是过往农业贷款利息太高,农民生产的利润无法覆盖融资成本,从而导致贷款人无力支付工资。以专业的农民群体管理贷款,降低贷款不良率的同时,也能降低融资成本,再加上地方政府给予的贴息,能够让农民掌握自己的工资发放权。小额贷款的管理权交给电脑和网络,意在将此作为模式化经营,农民个体的信用经由专业的农民集体传输至信用库中,无需传统银行模式的过多干涉,让农民群体管理农民个人。
满足农民群体的需求,也就基本上满足了个体农民的需求。这也就是吴伟雄所述的“泥腿子金融家”才能做好农村金融,要懂三农,懂农村、懂农民、懂农业,才能做好涉农普惠金融的含义。只是身居庙堂之上,脱离三农现实,拍脑袋而形成的政策,则可能完全达不到应有之意。
例如陈章良副主席所提及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的重大改革——宅基地可以抵押担保,本以为农民终于可以将宅基地和地面上的房子抵押担保了,农村金融搞活有望了,可实际调研下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农村房产本身就不值钱,评估起来也困难,一旦出现了违约,按法律程序,是应该将抵押物收走拍卖,可实际上农村的现实不允许,人家祖辈都住这,地一收就没活路了。这就是脱离现实的政策结果。
中国从2014年“两会”开始首提普惠金融,从理念上看,就是有效、全方位的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因为接受金融服务是每个公民应当得到的权利。虽然央行先后多次通过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对三农支持,财政部也于去年12月发文对涉农贷款、保险进行税收减免,这些都是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角度,去激发他们释放贷款的积极性,却鲜少有从农民的角度考虑,激发他们贷款、生产积极性的政策出台。
诚然,农民因为自身文化素养有限,视野较窄,对政策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正如吴伟雄所陈述的观点,搞好农村普惠金融,一定要从农民(市场)的需求着手,如何了解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愿意接受金融服务规则,从而提高农民的金融素质和生产力,这些才是关键。宏观上政策再倾斜,也还要结合接地气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建立。
除了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普及之外,还应建立有地方三农背景的金融团体,让信用良好、有一定金融知识的农民参与其中。银行将部分金融权力下放该团体,再由这些“泥腿子金融家”根据个体农民的信用、需求,去提供贷款。银行定期对金融团体进行评估、评级,以降低或提高金融团体的贷款价格(权力)。将这些涉农团体在全国形成一个网络,以达成农村普惠金融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金融权力分散化的过程,相当于将以往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金融权力进一步分散到更细小的团体,以更好的满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综上,我参加“普惠金融:探索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模式”这场分论坛,对近年来涉农金融机构数量的增长、规模的增长、贷款的增长均兴趣不大,如果这些增长幅度能说明问题,为何还要讨论农村的普惠金融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模式?要想金融普惠农村,还是应多接地气,多看看农民的需求,建立能够赋予农民群体更多金融权力的制度。
来源:金融时报
|
导航大图 | |
责任编辑 | |
导语 | |
栏一标题 | |
栏二标题 | |
栏三标题 | |
栏四标题 | |
结语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普惠金融体系框架
下一篇:下一篇:什么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