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CFA备考生涯(1):初识CFA
  第一次接触到CFA,是2005年我作为交换生到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学习的时候。那时,我已经进入大学本科四年级,主要课程已经修习完毕,学分也达到毕业要求,并且获得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保送资格,因此得以能够心无旁骛地远赴南洋,增添一段新鲜的求学生涯。在NUS,我选修了几门研究生的课程,课余的大多数时间都待在研究室(类似于理科生的实验室),看到一个来自香港的同学在备考CFA,简单聊了几句,并没有深入去了解。
  回来之后,大四下学期的时候,CFA协会在本校组织了一场宣讲会。那时,知道和了解CFA的人并不多,学校里流行的考试是英语四六级或者托福雅思,再或者是证券从业资格证、CPA等等,所以尽管宣传海报老早就贴出来了,最后去听讲座的并不多,偌大的教室显得十分空荡。我朦胧地意识到:这个考试与其它的资格证考试究竟有什么区别?它到底有什么优势?为什么香港的同学在备考而大陆备考者人数寥寥?我在网上查询了基本的信息之后,去参加了这个讲座,这也是我第一次全面了解CFA,但是仍然不够深入。
  给大家整理了一套电子版CFA备考资料,里面有很多CFA考试资料可供大家选择。而且在对于上班族来说,电子版的也很适合在地铁上查阅:【电子版CFA备考资料
 
cfa备考方法,cfa学习方法
  这次讲座带给我的大震撼,就是:CFA的课程体系是如此完整,甚至超过了我在大学里所学课程的完整度。我大学的专业是经济学,所学习的课程涵盖范围比较广,也有一些课程与金融学或者投资学相重合,但是仔细一盘点,我发现,除了经济史、西方经济学等少数学科完整地学过之外(主要课程包括《世界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微观经济学》初级及中级、《宏观经济学》初级及中级等),其余的课程基本上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例如,我们所学的《期货、期权和其它衍生品》,只学习开始的一些章节,接触基本的概念合应用,而后面的内容则没有安排课时;《投资学》也只学到马科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为止,其它课程的情况大抵如此。后来我调查过其它学校的课程安排,发现我们并不孤单,很多学校与我们一样,只安排了一个学期的课时。我想,这也许是大学教学的特色吧,“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大学的课时本来就少,更多时间留给我们自主学习,才造成这种情况吧。
  我拿着CFA的课程大纲,跑到学院里贴课程表的地方对照着看,觉得CFA课程体系的完整度要高于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设置,于是我决定以CFA的大纲为蓝本,补齐我的短板。因此,在大四下学期几乎无人管束的情况下,我开始出没于各大课堂。本校有一个很好的风气,就是课程对外开放,不论是不是本专业甚至本校学生,均可自由听课,绝不会出现毛泽东上胡适博士的课被奚落的情况。这时,我仍旧没有下定决心报考CFA,主要是基于:第一,CFA考试并不普及,甚至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对它也比较陌生,它的接受程度到底如何,我并没有清晰的认识;第二,CFA的报考费用太昂贵了,一级考试除了考试费之外,还要交一笔注册费,合计需要人民币将近八千元,那时我本科一年的学费才四千出头;第三,我所在的大学里,经济学和金融学在全国都比较有名,所开的课程也多,我对照着CFA的大纲基本可以找到课堂去听(除了“职业道德”那部分之外),我觉得通过课堂而非考试去补齐我的短板就够了,将来如果真的要考,我也具备了相当的基础。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是是命中注定,我就用这样的方式填满了我的大四下学期。而这一段学习的经历,也为我后来报考CFA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那时,准备出去工作的同学基本已经谈好工作单位,终日狂欢;有些同学在备考硕士研究生考试,成天泡在图书馆里;还有一些跟我一样可以直接上研究生的同学则比较清闲。我走了一条与大多数同学不一样的道路,现在回想起来,我感到很庆幸,如果没有那时打下的基础,一年后也许我就不会去报考CFA,也不会越来越清楚地看清自己未来会走什么样的道路。如今,我已经在那时选择的道路上渡过了十年,期间虽然在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中服务,但是,当时的选择给了我在这些不同的金融机构中转身和容身的资本。这些资本,正是CFA所搭建起来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加上后来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共同构成的,它们在每一段旅程中都使我受益,我相信,未来我仍将会得到它们的助力。
  我在此也奉劝那些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考CFA的同学,不要等到下了结论之后再来准备。即使你尚在犹豫之中,也可以提前有意识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样,即使将来你决定不去考CFA,学到的知识不会成为你的负担,很可能是意外的惊喜;如果你决定要去考CFA,你在犹豫的时候学到的东西会减轻你日后备考的压力。对于尚在大学的同学来讲,尤其如此——因为你还有机会采取“听课”这种轻松的方式来学习,而不必等到工作的时候还要挤时间、靠强大的自律来自学(很多人放弃的原因,就在于“自律”带来的痛苦)。
 
cfa备考方法,cfa学习方法
 
  回忆我的CFA备考生涯(2):下定决心报考
  2006年9月份,我开始了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活,此时我仍然没有报考CFA的打算。那时,本校的研究生学制正在改革,由传统的三年改为二年和三年并存,我因为没有念博士继续深造的打算,选择了二年制的课程。这样一来,大部分的课程都要在第一年学完,第二年就要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和申请工作了。所以,整个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上半年,我都在上研究生的课程。
  那时,股票市场已经很火爆了,各大金融机构都来学校招人。有一次,有一个本科毕业即参加工作的学长带着所在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前来宣讲,特地打电话邀请我也去参加。宣讲会在一个大阶梯教室里举办,几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晚到的同学不得不挤在过道里。宣讲的工作人员意气风发,台下的听众也热血沸腾,恨不得立马就加入这个火爆的行业。
  宣讲会结束后,我问学长:“这么多人来参加你们的宣讲会,向你们投递简历,但是职位毕竟是有限的,你们怎么筛选?或者我换个方式请教你:怎么样才能得到你们的青睐?”
  学长:“首先,我们只去我们认可的学校进行宣讲。虽然我们并不禁止其他学校的同学来聆听宣讲和投递简历,但是他们通过筛选的概率较低。企业招聘人员,希望找到人才,因此去好的学校是好的选择。比如,我回母校,一百个人中可能会有五十个人通过简历筛选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如果我们去本市的另外几所学校,一百个人中可能就只有二十个人能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所以,学校的实力和声誉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一次初筛。”
  我:“那其他学校的学生有什么东西是你们认为可以加分的呢?”
  学长:“专业证书。”
  我:“比如说?”
  学长:“比如说保险精算师、CFA、FRM、CPA、司法考试等。”
  我:“其他诸如证券从业资格证、英语四六级之类的呢?”
  学长:“聊胜于无。因为这些考试的门槛和难度都太低,没有区分度,我们没有办法进行筛选。”
  我:“专业证书也只是证书而已呀,并不能代表能力。”
  学长:“理论上如此,但实际上它们的作用很大,特别是毕业生。”
  我:“愿闻其详。”
  学长:“大多数毕业生,特别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学院的同学,它们所学的课程重合度很高,例如,你虽然是经济学系的,但是也会学金融学的课程,金融学的同学也会学习经济学的课程,你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而且,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学,课程难度并不大,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引导,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取决于每个同学的兴趣和投入。但是我们没有办法量化,或者说,没有办法在很短的时间内深入了解每一位同学。而且,毕业生大多没有实践经验,所以把这方面的指标作为筛选的依据比较难。”
  我:“考试成绩可以作为参考呀。”
  学长:“考试成绩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并不是唯一指标。同样是A,有的是80分,有的是100分。”
  我:“那专业证书呢?”
  学长:“专业证书的区分度比较高。一般来说,大家公认的专业证书,一般都有一套比较完整和严密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些考试能从侧面反映一个同学的聪敏程度或勤奋程度。”
  我:“那是不是意味着:学校稍微差一点的同学如果有专业证书,是不是就能与名校的同学站在同一舞台上竞争?”
  学长:“大抵如此。不过,如果名校再加上证书,那就更具有优势了。”
  我:“所以很有必要去考一个证书?”
  学长:“是的。证书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考一大堆门槛很低的证书,不如专心考一个证书。”
  我:“你上面列举了很多证书,有没有推荐的?”
  学长:“上面的都可以考,但是它们的侧重点不一样。保险精算师偏重保险精算,CFA偏重投资分析,FRM偏重风险管理,CPA偏重会计和审计,司法考试偏重法律。”
  我:“如果从事投资方面的工作,应该是CFA合适吧?”
  学长:“是的。你有所了解吗?”
  我:“是的。我曾经以它的课程体系为大纲,选修了一些课程,弥补我的短板。”
  学长:“CFA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一共包含十门课程,考试分为三级,每一级考试都考这十门课程,只是深浅和难度不同而已。这个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了投资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果以后专精某个领域,在这个框架之下去做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也比较容易。目前,CFA只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金融机构扎堆的地方流行,而且非常受欢迎。”
  我:“这么说来,我应该去考一个了。”
  学长:“是的。我自己已经考过一级考试,正在准备二级考试。”
  我:“那我更要向学长靠齐了。”
  学长:“祝你好运。”
  这次谈话,坚定了我报考CFA的决心。不过,为保险起见,我没有报考2006年的考试,因为距离12月份的考试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再加上研究生课程繁忙,我不想仓促应战。
 
cfa备考方法,cfa学习方法
 
  回忆我的CFA备考生涯(3):学前和考前准备
  大多数考生都知道,学习和考试大多时候并不能完全等同。学习的弹性很大,时间可长可短,内容可深可浅,广度可宽可窄;考试,尤其是重要的考试,则是千钧之重集于一时一身,知识上的准备、情绪上的调整、身体上的适应,都有可能影响考试的发挥——因此,我们经常会听见考试超常发挥或有失水准的案例。但是,总体来看,知识上的准备是关键、需要花费时间和倾注精力的,其余的因素只需要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多多注意即可。既然决定以通过考试为目标,那么对学前和考前的准备则是当务之急,它也会决定我们在知识准备上的策略。
  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考试的时间。CFA考试分为三级,其中第一级的考试一年两次,6月份和12月份各一次,第二级和第三级考试均只有在6月份有一次考试。我在2006年下半年下定决心报考CFA,离当年12月份的考试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况且当时忙于上研究生的课程,根本来不及;2007年6月份的考试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我决定报考2007年12月份的考试。这样,我可以在2007年下半年专心备考,其中还有两个月的暑假,时间上有保障。同时,CFA协会实行的报名制度是阶梯式的,报名越早费用越便宜,类似于现在提前订飞机票一样。唯一的坏处就是,2007年9月份开学以后,我就要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届时我的同学们可以专心应聘,我则不得不双线作战。不过,我下定决心,即便如此,也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实在不行,白天应聘,晚上备考。
  第二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报名。因为2006年12月的考试还未举行,2007年12月份的报名还没有开放,我就设定了一个提醒,在2007年过完年后每个星期至少上一次CFA协会的官方网站,查看报名开放情况,确保我能够在便宜的档位上报名。同时,我开始筹集资金。CFA报考的费用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注册费,只需要在第一级考试的时候缴纳,无论第一级通过与否,以后都不需要重复缴纳;第二部分是考试费,每一次考试都要缴纳,如果没有考过,下一次重考的时候仍需缴纳;第三部分是教材费,2007年我报考第一级的时候没有此费用,到2009年我报考第二级和2010年报考第三级的时候都需要缴纳。我报考第一级的时候只需要缴纳注册费和考试费,折算成人民币大约8000元。我四处告贷,终于筹齐考试费用。报名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考试地点。2007年中国大陆的考点只有3个,北京、上海,第三个记不清楚是广州还是深圳了(现在,6月份的考点扩展至8个了,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成都、武汉和南京;12月份的考点只有上述8个中的前4个),我选择了上海考点。
  第三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教材和计算器。计算器没有什么值得犹豫的,买CFA指定的两款之一就可以。教材方面,那时官方没有强制要求购买,可以在网络上买到影印版本的(现在CFA提供“电子版本”、“电子版本+纸质版本”两种,价格不相同,但是强制要求购买,学员可任选其一);另外,我也查阅了通过考试的前辈们的经验分享,知道了有“study notes”这种东西的存在——实际上,从第一级考试到第三级考试,我都是以“study notes”为主要备考资料,只有在看不懂的时候或需要做练习的时候才会去翻阅官方教材。著名的“study notes”是Kaplan Schweser公司出版的(该公司至今仍然每年更新,也是全世界CFA考生的“宝典”)——那时,国内还没有中文版本的参考资料。如今,国内领先的CFA培训机构,如高顿财经,都出版发行自己开发的参考资料了。
  第四个就是熟悉考试大纲了。CFA考试分为三级,每一级都考十门课程,分别是职业道德(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数量分析(Quantitative Methods)、经济学(Economics)、财务报告分析(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nalysis)、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权益投资分析(Equity)、固定收益(Fixed Income)、衍生品(Derivatives)、其他类投资(Alternative Investments,也称为“另类投资”)和资产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这十个科目中有一些在不同年份中会有所变化,以反映投资界的动态,但是大体上是保持稳定的。三级考试都以这十个科目为考点,所不同的是各部分的占比在不同级别的考试中会有所不同(例如,财务报告与分析在第一级和第二级考试中比重很高,第三级比重降为0),同时各个级别的难度不同(例如,投资组合管理在第一级考试中只考查基本概念和框架,到第三级则强调应用)。考试大纲圈定了学习的范围和深浅度,这对于考生来说非常之重要,有的考生在考第一级的时候过分深入某些特定的科目,导致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来不及学习其它科目。
  第五个就是对考试难度的认识,以及树立自信。CFA考试号称“全球金融第一考”,含金量自不待言,全球考试通过率不超过50%(平心而论,这个通过率已经很高了,相比国内的CPA、司法考试等,简直可以说是so easy了。况且,这个通过率中还包括了每年的弃考生)。其难点我总结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CFA课程的广度;第二个是英语。除此之外,第一级考试的难度是很低的,就像中国的高中生做美国高中生的数学题一样,轻松加愉快——当然,前提是要认真备考。所以,第一级考试的考生大可不必太担忧。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做好了准备工作,我考试全身心投入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以保证不会挂科,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自此,除了在2007年上半年报名之外,我的备考生活自2007年暑假正式展开。
  给大家推荐一个已经考过CFA的学姐,关于CFA任何不懂的事情都可以咨询她。不仅能解决CFA考试问题,还有电子版CFA试题和CFA备考资料:微信ID:cfaers 
 
  ▎本文由高顿CFA老师 Sherly 整理发布,更多CFA资讯【请关注高顿CFA官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本网保留追究的权利。
 
  相关推荐阅读:

    
CFA考试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