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反周期行业并不多,首先要和突发随机导致的变化做区分。如果不是整体的衰退而是金融危机,很多金融业务都会有业务提升,比如私人银行、比如保险,小机构做空头寸也会蓬勃发展。就未来而言,共享经济很有可能成为反周期行业的代表。
  反周期,也叫抗循环,Countercyclical,是讲述景气循环下的一种名词,意思是总体经济变数的变动对于实质所得在循环的过程中是呈现负相关性的循环过程。相反的,是Procyclical,就是总体经济变数的变动对于实质所得在循环的过程中是呈现正相关性的循环过程。很多时候这个词用于政策之上,指经济不景气时采用的反向策略。
  真正的反周期行业并不多。首先要和突发随机导致的变化做区分。比如说,伊拉克战争为Ceradyne和日本京瓷等企业带来机会,因为他们生产陶瓷体防弹衣。恐怖主义为炸弹检测装置和生物测定识别器这样的产品打开了新的市场,例如InVision、Viisage这类公司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禽流感在给我们的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这样的小企业带来了收益……但这些都和周期无关。
  通常来说,一家公司并不能代表一个行业,但当一家公司真的代表一个行业时,做到反周期倒并不难,比如说Airbnb,人越穷,就越需要通过出租空余的房间才能付得起房贷房租,这是典型的反周期。娱乐行业也是典型反周期的。1929年开始的那场黑暗的经济危机中,好莱坞开始崛起,并于1929年办了*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同时间,1929年,一本叫《商业周刊》的杂志诞生,如今它已是全球销量*9的商业类杂志。而二战后的经济危机诞生了继可口可乐之后的又一个美国神话——芭比娃娃。2008年金融危机,盛大的财报却再一次超出市场的预期。虽然没有统计数据,但我想一般这时候算命风水肯定也会兴旺,“穷算命,富烧香”嘛,没钱的人更会去算命,看苦日子何时结束。在我看来,这也算娱乐业。
  在另一个回答里我提到,如果不是整体的衰退而是金融危机,很多金融业务都会有业务提升,比如私人银行、比如保险,小机构做空头寸也会蓬勃发展。
  更多的行业其实是和周期几乎没有关联,比如丧葬业,排场可能变小了,但还是得办;医院,和保健不同,已经没钱了,也还是得看,最多是不开贵药;小吃,大餐吃不起,小吃绝对不会减少;日用品,洗澡洗衣总要照常……一个行业受不受大环境影响,主要看其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对于奢侈品是很敏感的,而基本生活用品对消费者收入变化的反应是不大灵敏的。消费者收入不管如何变化,他们对这些商品的购买量总是相当稳定的。任何给定物品的需求不仅受该物品价格的影响,而且受购买者收人的影响,收入弹性用于衡量物品需求量对于收入的敏感程度:
  奢侈品如时装、旅游的收入弹性大于1,即收入增加1%而需求量增加超过1%;必需品如粮食、盐的收入弹性小于1而大于0,即需求量增加幅度不会超过收入增加的幅度;劣质商品如乘坐公共汽车、劣等肉(不一定是质量低劣,而是消费层次很低的商品)的收入弹性小于0,随着人们收入的上升需求量反而会下降。
  所以,奢侈品、汽车、艺术品等收入弹性较大的行业,受影响也相应*5。
  就未来而言,共享经济很有可能成为反周期行业的代表,其原因并非因为人的省钱行为,而是因为这些互联网公司洞穿经济周期的眼力。共享经济与传统去中介的互联网公司*5的差别,在于前者大幅度地解放了某些原本就存在于传统经济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Uber解放了所有闲置的车辆和司机,Airbnb解放了所有闲置的空房和空屋,TaskRabbit解放了所有懂得如何修缮屋顶和置换草坪喷水系统的业余水电工,Fiverr解放了所有可以快速而廉价地提供图案作品的设计师和插画师……在释放出大量潜藏在社会中可能劳动力的过程中,共享经济促进的其实是经济学最核心的价值观——生产力的提升。 这里我们触及了共享经济的一个宿命:共享经济如果是以提高生产力为其核心价值,那么它就是一个过渡阶段,因为一切都会朝向“生产力无限大”的未来——也就是机器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去。而以现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来看,可能会比大部份人类想像的更早来到。 换句话说,和其他形式的创业公司不同,基本上共享经济的寿命从一开始就是有限的,其寿命最迟可以延展到“生产力无限大”的那一天来临,但不可能超过。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共享经济的公司顺利成长到上千万用户而得以进行巨额融资,其估值模型却必须以有限年数来计算,而无法像一般估值中采用永续经营的假设。 假如“生产力无限大”会在X0年后来临,那么对于一间共享经济公司的估值模型就必须假设该公司X0年后价值会归零。除非这家公司的CEO并非一味追求生产力提升,又或者他们选择参与主导生产力无限大的发生过程,以决定终局仍有属于自己的一份。
  而当前风头最劲的两家共享经济公司,刚好具备这两种特点,这也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何他们能够取得如此高的估值。以Airbnb为例,如果误解他们的使用者只是为了节省旅行的住宿成本,而花上几小时在网站上浏览和阅读用户评语的话,那未免也太小看这个强大得可怕的商业模式了。
  Airbnb很早就意识到用户并不是为了省那一天十几二十美元的住宿成本,更多时候是为了[*{3}*]的住宿体验。一家好的酒店再怎么差异化,那上百间的房间基本上也就是同一种体验,但每十间巴黎玛黑区的Airbnb公寓,就有十种不 同的生活体验,能创造出十种不同的情境向往。这也是为什么Airbnb早期会付费请专业摄影师去帮有宣传潜力的地点拍照,而近期的Airbnb广告更是大打度假情境——或是布列塔尼的海边小屋,或是威尼斯朱代卡区眺望着小运河的公寓。 因为他们充分理解:自己协助屋主贩卖的不仅仅是旅馆以外的第二选择,更是一种旅馆无法提供的、高度差异化的居住体验。这样的角度让Airbnb的服务远远超越点评网站,而成为彻彻底底的体验服务,这种价值让Airbnb挣脱了单纯追求生产力a1化的陷阱。
  Uber采取的则是另一种策略:他们选择参与主导生产力无限大的发生过程,以决定终局仍有属于自己的一份。Uber现有的商业模式,是去除出租车公司的中介(以及有限牌照的市场扭曲),直接将任何有车、有空闲时间的合格驾驶员与乘客连接,提供比出租车更方便(不管是结帐或者设定目的地)、更舒适(不管是车种或者服务态度)的搭乘体验。但这一服务同样在生产力无限大的经济学终局中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如果自动驾驶最终到来。在C轮融资中,Uber选择了由Google Ventures领投,融资额达两亿五千八百万美金,而今年2月Uber则干脆和卡内基美隆大学策略联盟,独立于Google之外开发自己的无人车技术。相较于Airbnb根本上的差异化可能,Uber意识到不管再怎样粉饰,终究会被无人驾驶给瞬间击垮,不如自己来主导。
  PS:最近关于经济衰退的问题感觉越来越多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中国经济走缓会让原料出口国无一例外陷入增长危机中,毕竟中国市场不仅从不满足的吞食各种原料,同时也是全球*5的汽车、PC、LCD电视、手机等的市场。 这些产品都牵涉到众多大小厂商、供应链,其影响又比单一原料更广泛。前些天人民币大贬值,美股下跌,苹果股价重挫5.2%、通用汽车下跌3.5%,原因就是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要承受双重损失。以苹果而言,中国是iPhone*5市场,人民币贬值,苹果直接承受的是汇率损失─以美元计价的获利要缩水了;再者,如中国经济走低,显然对iPhone的需要也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