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融职业规划,可能很多人会为自身的选择感到迷惑,但是这个时候国内所谓的金融论坛并不能帮你的忙,上面的观点大多是过于偏激的。笔者认为在金融职业道路的选择上,独立思考更为重要。
  我们最缺乏却最不可或缺的能力——独立思考。平时笔者经常阅读与金融界的时事新闻和职业规划有关的网站和论坛,以防自己在不经意中落后于时代。在国内和国外,有许多非常深刻而又活跃的金融类交流社区,例如 Doostang,iBanking Oasis以及MIT BBS等等。笔者从来就不是社区的活跃成员,只是偶尔观看讨论合集,并争取从那些更有经验的人笔下学到更多东西。
  后来,笔者逐渐发现了国内和国外社区的一个重大区别(笔者说的“国内社区”包括所有中文社区,例如水木社区,以及设立在美国的MIT BBS)——相比那些出生在美国、欧洲或澳大利亚的金融从业人员,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习惯于把一种偏见强加于另一种偏见之上。在任何讨论中,我们都喜欢采取过于强硬、甚至是人身攻击的态度,而且每个人都希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总而言之,作为出生在中国并在中国接受大部分教育的人,我们经常显得过于顽固地坚持一些所谓的“普遍真理”,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此外,我们还缺乏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的心态。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不确定,不知道该去一个价值型对冲基金(ValueHedgeFund)还是去一个中型投资银行(Middle MarketIB)做股票研究( EquityResearch)。当你到Doostang去寻求帮助时,热心的讨论者会告诉你:“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职业偏好,你的背景,以及你对未来的态度。对冲基金的文化和投资银行非常不同。你喜欢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还是喜欢每天和客户打交道?当然,薪水可能有很大的不同,笔者无法确定。哪位朋友在对冲基金做过研究?或许他可以帮助你。”接着,你可以把自己的大致背景和职业生涯规划告诉他们。会有一些入门级、中级甚至高级的金融从业人员和蔼地开导你。
  一个人会说:“我个人比较喜欢投资银行,毕竟你和一个团队在一起工作,而且这会大大地锻炼你的交流能力。对冲基金的规模再大,毕竟比不上中等投资银行。况且,在投资银行做股票研究的经历可以帮助你未来成为基金经理或私人股权公司的工作人员。”
  另一个人可能会说:“我建议你*4选择对冲基金,因为它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平衡,而且你能够真正学到怎么做投资,而不是仅仅写报告让客户高兴。如果我是你,我肯定会去买方,而不是卖方。”以上的交谈都是用英文进行的,如果你的英文阅读能力不错,那么你将在Doostang或 iBanking Oasis得到一些非常中肯的评价。无论如何,你会感觉自己受益很大,对前途看的更清楚了。可是,如果你把这个话题贴到水木社区,北大未名BBS或MIT BBS上,等待你的又是什么呢?这要看运气,有时候人们也会提出宝贵意见,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在十几个回复之内,你的主帖下就会充斥许多互相攻击和不知所云的帖子,下面是一些样本:
  用户甲说:“投资银行都是骗人的!你看过投行的研究报告吧,和娱乐记者写的东西没有区别。而且现在投行研究部的工资越来越少了,你去了就等着挨饿吧。我简直想像不出来,作为卖方分析师你能干嘛,其实你啥都锻炼不了。对冲基金至少比投行好。”
  用户乙(可能是一个在中金研究部实习的小伙子)立即大怒地回帖:“你真是无知者无畏。你知道研究业务在大中华区是多么吃香吗?你觉得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对冲基金带给你的锻炼能够比得上一家年营业额几百亿的投行吗?我看你就属于那种根本进不了投行面试的人,你只管在那里误人子弟吧。”
  用户丙(据说是一个物理学博士)慢条斯理地出来说:“你们说的都没有用。无论去对冲基金还是去投行,做股票研究肯定没有前途。实话告诉你们,现在投资分析已经数理化了,数量分析师(Quant)才是*10有前途的。你知道伦敦城的数量分析师能赚多少吗?做股票研究,是夕阳产业中的夕阳产业。趁早转行吧。”
  用户丁(某个IBD的Senior Associate)说:“难道你没有考虑过IBD吗?事实证明IBD在长期内是最能够锻炼人的,而且工资也很高。现在有许多股票分析师转行到IBD,或者去做 Sales。无论如何,我觉得IBD是*4的,所有部门的人都想来IBD。”
  用户戊(很可能刚刚输掉一个IBD的终面)怒不可遏地回复道:“什么IBD,狗屁IBD,整天做一些华而不实的PPT来蒙骗客户,连简单的VBA程序都不会编。你们除了骗人还会干什么?只管去吹吧。还有,那个自称做Quant很赚钱的人也别太高兴,次级债危机就是你们这些 Quant搞出来的,到时候你们也只有死。认命吧。”好吧,这一路下来,你究竟学到了多少东西?除了骂人、转移话题和混淆是非的能力之外,你可能没有学到什么。人身攻击只是一个方面,关键在于,大部分讨论者都没有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们会说:“某某部门好,某某部门坏”;可是他们不会说:“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某某部门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有幸光临MIT BBS的金融求职版,你会发现那里的人整天为“做数量分析师好还是做交易员好”或者“IBD有没有技术含量”这些万年没有答案的问题纠缠不清。
  另一些富有争议的话题包括:“股票研究是不是死了”,“买方分析师有意义吗”,以及“管理咨询和投资银行哪个更锻炼人”——不用说,这些问题最后没有一个不演变为集体攻击与反攻击。数学好的人会大肆鼓吹数量分析师是*4的,既有技术含量,又安全稳妥,而且工资也很好;数学不好但喜欢吹牛的人会大肆鼓吹IBD是多么伟大,真正有水平的人都来自IBD等等;喜欢读财务报表的人则会坚持说股票研究能够产生真正的天才,而其他部门在忽悠人之后都不会有好下场。大概在三五个帖子之后,他们就会开始闹的满脑子不快。这种讨论,对于已经很熟悉职业发展的专业人员来说,或许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们已经懂的够多了;但是对那些有志于从事金融业的学生,或者刚刚开始从事金融业的分析员们来说,危害可能相当巨大。
  笔者记得很久以前某一天,一个同学眼泪汪汪地说,他没有办法从事金融了,因为他不会推导Black Scholes公式,也不会C++编程。笔者对他说:“那些都是做衍生品和数量分析的人使用的,你做其他部门很少会用到。再说,即使你现在从头学习C++, 也不算太晚呀。”那个同学又悲伤地说,他觉得从事基金或投行事业的人都是数理天才,而且还是编程天才,自己注定没有活路。
  后来,笔者总算弄明白发生什么了——原来,某BBS的金融职业规划版突然来了几个做过数量分析师的金融工程学硕士,他们不停地鼓吹建模和编程已经成为金融界的一切,如果你不会从头到尾推导Black Scholes公式那就等死吧,而且你还得会Matlab, 并且熟练掌握C ++, 至少编过三十万行代码……于是,数理能力不太强、没有编程经验的经济学、金融学或社会科学学生们被搞的灰头土脸,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绪。可是仅仅三天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个成功的IBD工作人员在那个版面贴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感悟,总结说做金融*10重要的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其实就是吹牛的能力),再加上做PPT的能力,还有就是你要特别会经营关系。他还非常武断地说,技术的作用非常小,其实是用来忽悠人的;高学历也没有作用。于是,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学生们开始扬眉吐气,数学、物理和计算机高手则开始灰头土脸。如此反复再三,所有想从事金融业的年轻人都会被搞的倒了胃口,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在世界上的诸多悲剧中,*5的悲剧就是不会独立思考,而且打击他人独立思考的情绪。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通向成功的不变的道路——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太可能有。当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年轻工作者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个人的职业生涯兴趣”放在*9位时,我们的年轻人却总是喜欢武断的决定——某个东西肯定是*4的,某个东西肯定是没有前途的,你肯定应该从事某个职业,无论你是不是觉得它很无聊,仅仅是因为它能给你很多钱,或者它能够“旱涝保收”……最后,如果你不采纳他的建议,坚持认为别的东西是*4的,他就会攻击你,说你选择了大错特错的道路,将来肯定会被解雇或者干脆流浪街头讨饭。
  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会产生天才和伟人。卖保险的经纪人可以成为巴菲特,投资银行家可以成为黑石公司的创始人,交易员可以成为索罗斯,数量分析师则可以成为Jim Simons 那样年薪十几亿美元的对冲基金经理——不过,这些人肯定不是听到别人说“某某行业旱涝保收”或“某某职位薪水*6”就一拥而上的那种人。我们这一代人*5的问题就在于,一方面自视颇高(动辄以超级金领或未来的巴菲特、索罗斯自居),另一方面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道路何在,也从来没有锻炼起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许这才是我们与那些发达国家的年轻人*5的差别。一位新入行的同仁说:当初找工作的时候,也一直看论坛上相关的讨论,曾经对某些活跃发言的人无比崇拜。但是金融这个行业只有自己从事了才会真正有所体会.喜不喜欢一个工作不是收入,不是工作时间,而是工作的本质与你的性格是否相符而决定的.这个东西,不是bbs上能看到的,也不是别人能教的会的。还有,金融行业的人,说真话的比较少。找工作前要独立思考,开始工作了更要独立思考。
  
    
  扫一扫微信,*9时间获取2014年CFA考试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提醒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CFA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CFA考试辅导高清网络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
  报考指南:2014年CFA考试备考指南
  免费题库:2014年CFA免费题库
  考前冲刺:CFA备考秘籍
  高清网课:CFA考试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