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原有商业模式变化积累的成功经验逐渐被淘汰。在互联网、大数据占领主导位置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中财会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选择投身于财务领域,期望有朝一日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
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人四处碰壁不得志,有的人则春风得意马蹄疾,而真正能“混”出来的财会人着实是凤毛麟角。
万丈高楼平地起,财务工作也是这样。“财务是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是所有财务人员不可或缺的基础,为此,高校和企业应当针对准会计人掌握哪些方面的职业技能加强培训呢?本报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人士,来听听他们对职业技能的见解。
职业技能是成功的基石
财务职业技能强调的是实务操作能力,体现的是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只有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在单位的财务活动中才能发挥[*{c}*]和指导的作用,为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良好的财务职业技能不仅意味着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还体现了对单位财务活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可以大大提高对财务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常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当前,整个社会转型升级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应对这种提升的要求,财务人员到底需要掌握和提升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呢?对此,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薛贵告诉记者,自国内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逐渐提高,企业的业务范围由贸易、制造等逐渐转向研究开发、智能制造、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更高层次,由国内业务为主转向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并重,资源逐步实现全球化配置,产业并购重组频繁,企业适用的会计准则事项越来越多,范围更为广泛,包括各种金融工具的使用,应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股份支付准则等会计准则在企业大量应用,同时企业会计准则也在不断修订更新。因此,熟练掌握企业会计准则,就是每位财务人员最核心的专业技能。
另外,并购重组作为企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财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与其相关的审计、资产评估、税法等规定。同时,对国际化企业来说,汇率和当地税法也需要特别了解。
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才是我国每年的财务新人主力军。虽然高校会在大三、大四安排学生参加实习或者社会实践,但面对拥有庞大业务量的企业,大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相对来说还是偏理论化,在实务操作方面还是略显不足。
基于这种情况,财会专业毕业生在走向财务岗位之前,需要加强提升相应的专业技能来满足未来岗位的要求。
“财经专业大学生在学校里一般也学习会计准则,但是还不够细化、深入、全面。所以,毕业生要对这些具体的会计准则重新自学,结合具体业务熟练掌握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运用。”薛贵向记者表示,此外要根据就业单位的行业特点和企业业务需要,做有针对性的知识技能的准备,比如外语听说能力、业务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税法及外汇管理的要求等。同时,还应强化关于利率管理、汇率管理、风险管理工具等方面的知识,账务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
职业技能不是*10标尺
陈尧是中国海洋大学的一名会计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并且已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在陈尧找工作前,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让他受益匪浅。他认为,与其说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不如说将学到的技能运用到了实践中,比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填制,会计报表的编报等等。“在实践过程中,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对数据透视、财务软件的深入运用等等。道理是互通的,重要的是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技能。”陈尧说。
就如同盖房子一般,高校培养夯实的是学生的地基,企业培养则提升的是楼层的高度。
高校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的机会,但要注意实践内容的把握,避免过于专业性,要突出典型性和应用性。
“在集中的时间范围内参与单位财务活动,直接动手学习和提高财务职业技能。这种方式对提高财务职业技能具有最直接的效果。”常丽表示,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积累职业技能的感性经验,包括通过理论掌握财务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案例掌握财务活动的业务处理方法等。
企业的培养则是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完善学生的专业技能,涉及到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企业文化、业务、产品、市场布局,提升软件操作能力等。不过这些培训或许还满足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于是就需要学生在步入岗位后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自主学习也不失为提高职业技能的好方法。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和分享财务职业技能的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实务操作的认知,实现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