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证霸”在网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学历证书和职场关系的讨论。一名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考取了65个证书,梁旭两年成绩排年纪*9,实践经验也很出众,但却仍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学历和证书是职场的全能钥匙吗?由此可见并不见得。
孙梦涛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应届生,在校4年期间,他考取了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年级*9,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甚至创业开过传媒工作室。不论是应试还是实践经验,看起来都是相当不错的,但他到现在投了50份简历,却无一例外石沉大海。
这条新闻在短时间吸引住了许多人的眼球。不仅掀起了一场关于学历证书和职场关系的讨论,还戳了不少人的痛处。大学生证书的含金量和实际功用到底有多大?是不是在学历歧视的大背景下,再多的证书也比不上一张好一点的学历?
其实再仔细看看这篇报道,不难发现一些问题。一方面,这65个证书不过是一个噱头,其中大部分都是荣誉证书,换言之并不能证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只能证明该生在校期间学习优秀。另一方面,报道只提到孙梦涛没能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而何为“称心”?是否是他要求过高,对他抛出橄榄枝的公司他又看不上呢?因此,报道中所提的证书和他能否找到工作,实际上关系并不大。
像孙梦涛这样的学生,在学业上拿过众多的荣誉证书,社会经历和志愿服务经历又十分丰富,要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应该不存在问题。但现实摆在这里,问题出在哪里呢?真是学历问题吗?繁多的证书背后又有多少能够证明他专业上所取得的成就,又有多少能够和工作定位挂上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