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融资的目标都是能实现梦想、做成事情,可以掌握更多的时间去完成目标。但事实情况是,并不是每一个投资人都值得信任。多数人根本不懂投资,也不愿意去判断信息的对错和真实性。要知道,拿到钱,并不是创业的终极目标。本文作者孙志超,供职于创新工场,根据观察和亲身经历,告诉你们这些用血换来的教训。
  ◆1、高估帮忙的价值
  大家都知道好的投资人应该是帮忙不添乱。有些投资者尤其是战略投资者,最喜欢罗列他们拥有的资源和帮助。但往往到最后发现,资源是共用的,派过来帮忙的人是外行,其他诉求石沉大海,*4还得靠自己。
  ◆2、低估添乱的影响
  业内有一些老资历公司,是公认的害虫,尽管在被投资公司中占小股,但发号施令,天天骚扰,董事会上从不配合,让你日日胸闷。就因为他最早找到你,就因为他不断引诱你,就因为不拿白不拿,就因为钱快烧完,总之你拿了缺乏共识的投资人的钱。最终,听他的可能把公司搞成四不像,不听他的他又去外面放话,让你陷入人间炼狱。
  ◆3、把投资人等同于身后的机构
  不靠谱的机构,人多半不靠谱;但靠谱的机构,不一定各个都靠谱。有的人虽然在产生过很多明星公司的机构,但完全水货一个,好的案子跟他无关,坑爹的案子干过不少。擦亮眼睛,去评判投资人的专业程度,而不要被所谓品牌蛊惑。
  ◆4、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这指的是孵化器的情形。很多团队一窝蜂往明星孵化器钻,也不肯加入一个新开设的孵化器。然而,孵化器的好坏区别在于它资源的大小,好的孵化器,能支持数十个团队都得到支援,单薄的孵化器则只能支援数个,甚至一个。即便你假如一个不知名的孵化器,但如果你表现得*4,起码你可以得到再次融资的机会。至于只提供办公场地的孵化器,我只想说:我很幸福。
  ◆5、过早稀释股权
  因为不熟悉融资的游戏规则,因为你听信了“重要的是赚钱了以后分钱”,你在*9轮或者第二轮融资中就稀释了40%、60%甚至80%的股权。被别人控制公司导致失败、分裂或难以发展倒不算痛心,万一发展得很好,结果前面稀释的越多,后面融资的选择就越少,当你被稀释到只剩10%、5%,这还算是你的公司吗?
  ◆6、用错误的结构融资
  为了赶快把钱拿进来,跟投资人签夸张的分成方式、管理机制、对赌条款、完全不平等的清算条款等非常另类的合同,或是用非国际惯例的结构设计特别股。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没想过共赢做大的投资人也没能力让公司发展壮大。乱七八糟的资本结构和合同,只会吓跑后面想投资的机构。
  ◆7、早期融资轻视投资人
  很多人融了天使资金以后,闷头封闭,再也不和投资机构接触。如果你选择了一家优秀的投资机构,这是大大的浪费。投资机构积累了大量成败案例和商业判断以及其他企业的友好关系,如果不去交流和利用,和拿土壕的钱有何区别?
  ◆8、后期融资高估投资人
  公司发展起来之后,很多人在选择下轮投资的时候,总倾向于大牌、知名的机构,但越大牌的机构,手中积累的优秀公司越多,他绝不会为你的生死去赌上身家。发展方向是否一致,反而是*10的判断标准。
  ◆9、选择不靠谱的战略投资
  但凡投资部门没有独立于业务部门的战略投资方,都是耍流氓。有一些大公司(不点名)投资了一堆团队,不要说成功,连产品影子都没看到。为何?因为负责投资部门的高管是无实权的存在,或者兼任着其他业务部门。投资的成败要么无足轻重要么只是他汇报业绩时候的锦上添花。你们的死活,与他们无干。
  ◆10、选择关注自己多于创业者的投资人
  总在说自己多牛逼、公司多牛逼,却不细细询问创业者情况的投资人,是典型的投机者,一旦谈成投资,他多半人间蒸发,忙着另外一些让他“更牛逼”的事情。于是,你不过是他投机过程中的问路石或者垫脚石。
  ◆11、选择一头热的投资人
  当然投资人必须对你的团队、产品,或商业模式有一定的热情,但投资毕竟是很理性的工作,如果他过分热情,却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投资你的公司,那也是非常危险的结合。新创公司往往必须酝酿多年才能到达被收购或上市的彼岸,在这漫漫长路上,创业团队的财务状况常常是忽高忽低。现在一头热的投资人,未来随时可能会受不了这云霄飞车,转而成为难搞的恐怖股东。
  ◆12、选择内部权力结构不稳定的投资人
  有一种投资人,投资的时候都很好,刚开始成为股东时也合作非常愉快。但突然间股东的公司内部出现斗争、权力大幅转移,导致股东代表换成了当初反对这样投资的一方,接着便开始处处找团队麻烦。碰到这样情况新创公司当然是哑巴吃黄莲,不过如果一开始对方的权力结构就不太稳定,那么拿他的钱之前恐怕还是要三思。如何评价一个公司乱不乱,看高管是不是走马灯就知道了,我也不多说了!
  ◆13、选择没有投资过同样业务的投资人
  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当小白鼠的人总是风险比较大。我的经验是,*9次投资某业务的股东,投资后在董事会上大概要12-18个月才能真的上轨道,到了第二次投资以后,情况就会好很多。所以有选择的话,还是尽量倾向于已经投过相关业务公司的人。
  ◆14、选择基金将要到期的投资人
  最后,这指的是中后期融资所发生的情况。基金通常有7-10年的寿命,因此到了后期,负责管理基金的投资人(所谓GP)会受到他们的股东(所谓LP)越来越大的压力,要赶快出脱持股、获利了结。所以假设他投资你时基金还有4、5年寿命,那你可以想像2、3年后,他会开始感受到压力,因此推动你往退出方向走的力度会不断的增加,这时可能会让公司陷入困难的抉择。

  高顿网校温馨贴士:各位考生,如果您在学习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高顿部落CIMA论坛,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互动交流!进入论坛>>
  推荐阅读:CIMA考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