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玟妤,马来西亚华人,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CFO,从会计师事务所转入实体企业,从做审计,到做财务管理,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数据背后呈现的“故事”,依赖于她CMA系统知识和技能。
  考了ACCA,去了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
  上个世纪70年代,读书时期的陆玟妤经历了时代的变革。之前马来西亚的高中只分文理科,然后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但恰逢陆玟妤读高中时,马来西亚进行了教育改革,要求在读高中时就必须选定文科或理科,便于打好攻读大学的基础。这让陆玟妤犯了犹豫,“我本来是想读数学的,但当时知识面较狭窄,不确定读完数学后的出路,就放弃了继续读理科的道路;另外当时初中大考的会计科目成绩卓越,就决定选择了可往财务会计、金融行业发展的文科。”陆玟妤讲起了她读书时的情况。
  不过,由于后来她没考入自己理想的目标大学,陆玟妤也放弃了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直接去读了ACCA。“在ACCA,才正式开始了我人生在会计行业里面的路程。”陆玟妤称。读完3年的ACCA,陆玟妤先是到毕马威做审计,期间主要负责审计企业的前期风险工作,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对于审计企业风险的了解与分析,其公司的内控流程进行回顾,以及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是在审计事务所的基本工作。从事审计工作,使陆玟妤加深了对企业整体风险运作的了解。
  但基于行业单一,发展空间受限,以至于她后来跳槽到普华永道时就提出希望在其他方面发展。果然,陆玟妤跳槽到普华永道的*9份差事,就是给当时正准备上市的丰益国际做利润预测。丰益国际是爱国侨领郭氏家族同印尼油棕王吴笙服联合创办的食品生产性企业。但之后,万事俱备的丰益国际当时选择了不上市,不过当时的CFO却把陆玟妤留了下来。
  考了CMA,成了CEO的a1伙伴CFO
  就这样,陆玟妤踏出了在会计师事务所的生涯,谁曾想,这一介入就与丰益国际结下了一生的缘分。“进入丰益国际之后就走到了今天,我事业上的成长与丰益集团息息相关。”
  从第三方机构转入实体企业,需要很强的适应性,不过陆玟妤正擅长于此。“以前做审计,只是对公司有一个表面的了解,但是进入企业后,一方面要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数据背后呈现的‘故事’,也要改变之前的交流方式。之前做审计师,主要是在专业上进行交流,但进入企业后就要考虑怎样与同事进行‘软性’交流。我在这两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转变。”面对新环境,陆玟妤一方面开启了提升之路,考了CMA,一方面也开启了她自己的CFO征程。
  在此期间,陆玟妤形成了自己做财务的一套“方法”。因为当时丰益国际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很快,很多事情都是由CEO亲自来管理,这样陆玟妤就要分别向CEO和CFO汇报工作。“其实,这就是这公司的企业文化给我带来的一种工作方式,因为与CEO和CFO工作上的交流机会,互相理解在细节上做出的业务、风险判断,以及相应的决策,这对我建高顿心很有帮助。”
  2003年9月,陆玟妤被丰益国际委派到中国,担任中国区财务总监,自此定居上海。如果我们把前些年定位为陆玟妤CFO之路的打基础阶段,那么从这时起,陆玟妤正式走上了CFO的正轨。2004年—2006年,丰益国际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依然飞快,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作为财务总监,陆玟妤的工作异常辛苦和勤奋,“我记得那时候天天加班,有时候要加到11点,最早的时候是在晚上8点才回家。”有着责任心的陆玟妤将那时益海的财务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主要以风险管控为宗旨,“抓大放小”为重点。“在企业业务发展的快速时期,抓大放小是为了保证企业可以跑得快,因为机会不等人。所以尽管我们有小的失误,但总体大的风险控制住了,利大于损。”
  在企业推广CMA,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首先,陆玟妤将合并前的财务部门整合成为几大部门,分别是资金部、税务部、法务部、内审部、会计管理部、项目部、产线部、流程优化管理部。对此,陆玟妤称,现在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部门领导,而自己主要负责带队伍和做决策,发挥引导方向的作用,“而整合之后,管理就变得更加深入了。”
  其次,陆玟妤主张搭建益海嘉里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2013年9月,其在无锡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对此,陆玟妤表示,财务服务共享中心不仅可以把集团交易处理的服务聚拢起来,也可以提高核算的效率。
  第三,陆玟妤正在全国各地的工厂推动管理会计工作。她认为,在益海嘉里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起来之后,其全国各地工厂的基础核算工作会逐步减少。“所以必须推动管理会计,希望后期他们能够为业务提供支持,为企业创造价值。”陆玟妤信心满满,她的CFO征程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