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九月校招季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处在自信期的阶段,当时对于一份未来的工作的目标就是:一份能为之奋不顾身的工作。
  其实名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未必是我们口中整天打游戏的loser,在我看下来,很多的是一群对自己缺少定位、盲目自信的人。
  在我个人处于自信期的阶段,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1、沉浸在校园内的成就中。2、没有搞清应聘企业的需求。3、过于理想看待未来的工作。
  1、沉浸在校园的成就中。
  以我为例,我在大学四年中最痴迷于公益,发起了四五个公益项目,举一个为例。在大学我们每学期招100个人给盲童录有声书。为了更好的音质,我自己跑到学校那儿连坑带骗拿到了一件房间,再跑到两家基金会那儿筹了钱,最后自己建了一个录音室。后来为了给盲童买MP3装有声书,又去到处筹款,大概一年为了这个项目筹了将近八万块。
  当时我很天真,觉得如果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一定会收我,因为即便我把在大学做的事情拿到企业里复制一遍,也能为企业的公益形象带来很大的帮助。
  但是当后来开始进入“疑惑期”的时候才发现,大学里做的很多事情,在别人眼里,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重要。前面写的这些,在很多不感兴趣的人眼里,也就是一个“校园活动经历”而已。
  2、没有搞清应聘企业的需求
  在校招季,*8拿到工作的人,大多是很早决定好自己要从事什么的人。从一开始就决定自己要去什么行业,接下来的每一份实习、比赛、经历都与行业或者工作属性相关。
  而像我这样的,就属于一直没搞清楚想去哪里的人。我的整个大学做了四份实习,然而每份实习去的原因基本都是,“这个挺有意思的,去试试”,所以我的实习经历包括了制造业、公益、互联网、教育。所以我相信当时如果拿到我的简历,HR一定会觉得很郁闷“这小子到底想做啥?”
  当然,之前的行业经历选择只是企业需求的一个方面,另外例如工作内容,我有一位同学他从一开始就决定未来做HR,所以每一份实习都是HR相关。而像我,又试过运营,又试过数据,还试过市场,如果我的简历被HR拿到,估计他还是那句话“这小子到底想做啥?”
  自信期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搞清楚企业需求,所以当时觉得自己好厉害,啥都会啥都懂啥都尝试过。
  3、过于理想看待未来的工作
  这一点就是被很多人诟病的,有时候名校毕业生挑三拣四…
  但是对于我们个人,因为太理想化,又被很多人教育“*9份工作尤为重要”,所以做选择的时候(只是选择是否申请),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希望找一份奋不顾身奋斗一生的工作。
  正是因为这样,在秋招最热闹,大量公司职位放出的时候,我们放弃投递一些公司的原因其实挺可笑的。“我不想一辈子卖奶粉!”“我不要一辈子卖啤酒!”“我觉得这个公司好Low啊!”“他们连招聘页面都做得那么渣里面的人一定不用心干活我不要去!”
  其实对于“高贵冷艳”的名校生而言,做选择和放弃的时候理由就像上面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