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声嘈杂的部门决算会审大厅里,李小钉静静坐在候审区的一隅,全神贯注地翻阅一些单位的决算报表。
  忽然,她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单位决算主表在“收入支出决算表”中,“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栏填列了2亿元,但附表“事业基金增减变动情况表”中“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减少”栏的数字却是6亿元。
  这是两个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数字,在决算表两处反映,却成了相差甚远的两个数字,原因是什么?跟踪追击,小钉马上又查看当年“结余分配”数与当年“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增加”这一对相互关联的数字,竟也是差额很大。
  小钉立即让处里的同志通知现场审核人员,在审核各部门决算时关注这个问题,加强对基金增减变动情况的审核,发现数据增减对不住或不相匹配的,要求单位对数据差异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会审工作结束后,在审核情况汇报会上,审核人员反映发现不少单位两项基金的增减变动与收支表之间都不匹配,有的单位甚至差异很大。
  为进一步掌握各部门两项基金当年增减变动和历年滚存结余情况,小钉安排处里同志将本级部门“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收、支、余列表反映,并列出两项基金当年增长比例,计算出各部门当年人均“结余分配”数和人均“事业基金”滚存结余数,对此进行分析。
  分析表制作完成拿过来一看,很是令人吃惊,本级部门“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两项基金的滚存结余额已占到当年财政拨款的40%以上,年末“结余分配”数额*6的单位人均达20万元以上。如果说两项基金是部门结余资金的“蓄水池”,那这个“蓄水池”真可以说是要漫堤了。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基金增加的主要渠道就是当年的结余分配。一般来说,结余分配的60%进入“事业基金”,40%进入“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而“事业基金”的减少,则主要应通过收支表中“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栏目反映。“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可以说是单位资金的一个“蓄水池”,年末资金有结余时流进储存,平时资金短缺时则流出弥补。现两项基金滚存结余过大,“蓄水池”已呈漫溢状,而且基金流进流出的渠道也不规范,支流岔道太多,简直成了乱进乱出。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只有按预算、按计划支出了,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资金大量滞留在“蓄水池”,除了支援银行单位能得到少量利息,其他谈不上什么效益。
  “蓄水池”漫溢了怎么办?如何疏通、分流或筑堤进行治理?小钉认为,首先要具体分析“蓄水池”漫溢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治理。不同部门资金结余的原因各不相同。经分析,小钉归纳出共性的原因如下:
  一是年初预算安排问题。
  由于年初部门编制预算时对事业收入、其他收入预测不准确,导致年末实际收入大大超过年初预算收入数。年末非财政补助资金结余较多,按照规定,可以通过结余分配进入“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
  二是预算执行控制问题。
  在加快支出进度的推动下,部门都是先紧着财政资金支出,非财政补助资金无需进行支出进度考核,年末结余又能进行结余分配,故结余较多。加上一些项目预算本身虚高,项目经费中的单位配套资金基本无需支出,年末得以通过结余分配进入“蓄水池”。
  三是会计账务核算问题。
  一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按制度规定,事业收入不计入单位“本年收入”,直接作增加事业基金处理,事业基金支出不通过“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直接作减少事业基金处理,致使单位决算收支表中的收支数小于当年实际收支数,不仅缩小了单位当年真实的收、支、余规模,而且规避了财政对单位收支和结余资金的掌握和管理。还有一些单位,对“蓄水池”的资金盼流入惜流出,不舍得花自家“蓄水池”的钱,资金有缺口,一概找财政,致使“蓄水池”资金越存越多。
  四是制度设计问题。比如,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基金来源“主要是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表述很不准确,可操作性较差;在事业基金增减的账务处理中,规定事业基金增加的账务处理条目多且清楚,却基本上没有规定事业基金的支出用途、事业基金减少的账务处理。
  再比如,现行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年末结余分配40%的资金转入“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但由于近年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津补贴,不允许单位再自行发放福利补贴等,职工福利基金呈只进不出或进多出少的状态,形成大量结余。针对这个情况,是调减结余分配中对“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的分配比例,还是明确规定将结余分配全部转入“事业基金”?由于制度修订未能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跟进,“职工福利基金”缺少合理的支出渠道,导致大量资金囤积在“蓄水池”中无出口,使“蓄水池”有水漫金山之势。
  根据审核分析发现的问题,李小钉他们撰写了一份“本级部门决算结存资金数额过大问题值得关注”的报告,对部门决算中的结余资金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专门的改进和加强两项基金管理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