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把眼光放在更多的产业、更多的战略群体、更多的购买群体,提供互补性产品或服务,超越产业现有的功能性或情感倾向,甚至应该超越时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重建市场空间、开创蓝海的新视角。
  1.路径一:跨越他择产业看市场。
  他择品的概念要比替代品更广。形式不同但功能或者核心效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属于替代品。而他择品则还包括了功能和形式都不同而目的却相同的产品或服务。
  红海思维:人云亦云为产业定界,并一心成为其中*3。
  蓝海观点:一家企业不仅与自身产业对手竞争,而且与他择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对手竞争。
  2.路径二:跨越产业内不同的战略集团看市场。
  红海思维:受制广为接受的战略集团概念(例如豪华车、经济型车、家庭车),并努力在集团中技压群雄。
  蓝海观点:突破狭窄视野,搞清楚什么因素决定顾客选择,例如高档和低档消费品的选择。
  3.路径三:重新界定产业的买方群体
  红海思维:只关注单一买方,不关注最终用户。
  蓝海观点:买方是由购买者、使用者和施加影响者共同组成的买方链条。
  4.路径四:放眼互补性产品或服务看市场。
  红海思维:雷同方式为产品服务的范围定界。
  蓝海观点:互补性产品或服务蕴含着未经发掘的需求,简单方法是分析顾客在使用产品之前、之中、之后都有哪些需要。
  5.路径五:跨越针对卖方的产业功能与情感导向。
  红海思维:接受现有产业固化的功能情感导向。
  6.路径六:跨越时间参与塑造外部潮流。
  红海思维:制定战略只关注现阶段的竞争威胁。
  蓝海观点:从商业角度洞悉技术与政策潮流如何改变顾客获取的价值,如何影响商业模式。
  综上所述,蓝海战略代表着战略管理领域的范式性的转变,即从给出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的转变。由于蓝海的开创是基于价值的创新而不是技术的突破,是基于对现有市场现实的重新排序和构建,而不是对未来市场的猜想和预测,企业就能够以系统的、可复制的方式去寻求它;“蓝海”既可以出现在现有产业领域之外,也可以萌生在产业现有的“红海”之中。
  事实上,蓝海战略绝非局限于业务单位战略(或竞争战略)的范畴,它着重于企业、产业和市场边界的重建,因而更多地涉及公司战略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