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组建CQF中国协会,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学习量化金融。”

金融行业越来越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中国。中国金融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卷”。
另外一方面,金融和IT技术的结合,正逐渐向大家展示了金融科技的趋势,学习和持续学习金融科技相关的知识也就越来越重要。
CQF作为量化金融行业的顶级证书,提供以数学,金融和计算机三个科目为基础的量化金融课程,为金融科技领域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我们组建了CQF中国协会,希望能成为中国量化金融领域的学习,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CQF中国协会成立

一、学习|分享|交流

CQF去年的量化金融峰会有邀请到马科维茨,不少人看了那个访谈之后的第一反应都是感叹,这么大年纪思路还这么清晰。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马科维茨在上世纪的50年代,写完了他的投资组合理论之后,在60年代,他35岁左右的时候,到了兰德公司,开始学习和研究新的东西,计算机程序语言的开发。没错,就是马科维茨35岁了才开始学习编程。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个经典的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案例。
类似的案例有很多,CQF的Paul Wilmott是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博士,CQF这届峰会的嘉宾John Hull是上世纪70年代毕业的博士,而他们两分别在2019年出版了介绍机器学习的入门书籍。我的理解是他们60+年纪的的时候,分别开始学习和研究机器学习,然后又分别写了本教科书出来。
对于如何进入金融行业并取得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的人看到了资源,有的人看到了关系和人脉,而我选择相信知识的力量。我觉得,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才能提升自我的竞争力,其他都是可遇不可求,或者说,当你的个人能力到了,该来的回来,无缘的也强求不来。何况,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分享和交流,并帮助其他同学,也将能有所收获。
去年的CQF中国班级是我自己在带的,但是班级群里面最活跃的并不是我,而是来自剑桥的肖博士。她经常分享学习资料,解答同学疑问,鼓励同学坚持学习并参加考试等。通过这种积极的交流并提供帮助,她也得到了我们的感谢和认可;不少同学觉得受益匪浅,觉得她是良师益友。我也觉得肖博士这种积极学习的热情适合讲课,邀请她参与部分CQF中文课程。她自己则收获了CQF各个模块考试的高分,以及不错的量化金融职位。
CQF中国协会也将积极参与并推动量化金融的学习,分享和交流。

点击领取CQF历年真题、考纲解析、知识图谱、新手资料

二、组织

CQF中国协会初步开始运营,目前的团队成员是会长查理冬明,以及CQF代表Dr.Randeep。后续将会陆续增加人员,欢迎交流和合作。
去年开始,我们在国内陆续开展了不少量化金融相关的直播分享课程,也有不少同学通过我们的课程进一步了解了量化金融。非常感谢丁鹏博士,Jimmy,周杰等讲师的参与和支持。
后续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业界或者学界的大咖能参与进来,培养我们中国的量化金融人才,往往这种合作也都是双赢的。
举个例子,通过CQF同学Kingsley的介绍,我们和公募基金浦银安盛合作了一期量化课程,投资经理罗濛博士给我们直播介绍量化投资策略在公募基金的应用,预约和出勤人数700左右;我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公募基金的量化投资策,学习到了金融科技领域的新的发展。

三、连接

CQF中国,从名字上看就是CQF+中国,所以我们也想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连接CQF和中国。
CQF在国际的量化金融培训领域耕耘20年左右,建立了和哥大金工的Emanul Derman,多大的John Hull,布鲁克的Jim Gatheral等的合作友谊。CQF在国际上,无论是学界和业界都有不错的资源。
也许有争议,我个人还是觉得,国外的量化金融发展要领先国内很多。我们国内量化行业虽然在蓬勃发展,但是往往或多或少还是缺少理论的研究和支持,也希望,或者说需要能有一个较好的理论和实操的深入探讨。CQF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CQF其实也愿意去连接中国,或者说愿意和中国的量化金融领域的人才交流和合作。
在2020年底,我和CQF协会多次通话,沟通和推荐今年5月峰会的亚洲嘉宾。最终,他们邀请到了Ho-Lee模型的作者Professor Sang Bin Lee和Dr.Thomas Ho。然后这两位嘉宾邀请了他们的朋友David Liu,中国交通银行纽约分行的CRMO一起参与圆桌讨论,算是这次的CQF量化金融峰会的中国元素。在计划中的,今年11月的CQF量化金融峰会,以及明年的,后年的等,我们其实希望能有更鲜明的中国元素参与进来。
高顿教育
精彩内容已结束,欲知更多CQF考试相关内容,请移步【报考指南】栏目!一键轻松GET最新CQF报名流程、考试内容、证书获取等全面信息!CQF(量化金融分析师)考证新征程,高顿教育CQF陪您一起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