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代表环境、社会和治理:
E代表环境,强调企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主要考虑企业在经营和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例如:污染物的排放、废物的处理方式、能源消耗和效率、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资源枯竭等。
S代表社会,强调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主要考虑企业对社会造成的各种影响。例如:员工管理、福利与薪酬、员工安全、与上下游供应商及服务商的关系、产品安全性等。
G代表治理,强调企业要提高治理水平,主要考虑企业制度层面的建立。例如:公司组织架构、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关系、是否存在腐败与财务欺诈、信息披露透明度及商业道德等。
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将这些非财务因素作为其分析过程的一部分,以识别重大风险和增长机会。
ESG指标通常不是强制性财务报告的一部分,尽管公司越来越多地在其年度报告或独立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进行披露。许多机构,如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和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正在努力制定标准并定义重要性,以促进将这些因素纳入投资过程。
具体来看,可以从“ESG实践”和“ESG投资”两个层面来理解ESG:
企业层面(尤其是上市公司层面)的ESG实践,即将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纳入企业管理运营流程,与此前社会各界倡导的企业。
社会责任(CSR)一脉相承;投资层面的ESG,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仅关注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倡导在投资研究、决策和管理流程中纳入ESG因素。
国内ESG发展较晚,但其“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等核心理念与我国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自2017年以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首个ESG指数—多米尼400社会指数(后更名为MSCIKLD400社会指数)发布,该指数由标普500成份股中400家社会责任评价良好的公业协会发起并开始ESG专项研究,积极推广、倡导ESG理念。
国内ESG投资在2016年后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相比欧美国家起步很晚,但发展却很迅速。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绿色、可持续、ESG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数量已接近1000只,规模合计7900多亿元,较2020年底规模增长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