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账核销是指银行经过内部审核确认后,动用呆账准备金将无法收回或者长期难以收回的贷款或投资从账面上冲销,从而使账面反映的资产和收入更加真实。

 

健全的呆账核销制度,是会计审慎性和真实性原则的要求,是客观反映银行经营状况和有效抵御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

 

1988年,我国银行开始根据财政部规定计提呆账准备金,从而逐步建立起呆账核销制度。

 

2001年,财政部发布《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

 

2008年财政部又对其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发布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08年修订版)》。

 

2010年财政部为了进一步规范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又发布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呆账核销管理办法》)。

 

呆账核销的申报

 

银行发生的呆账,提供确凿证据,经审查符合规定条件的,应随时上报,随时审核审批,及时从计提的呆账准备中核销。银行不得隐瞒不报、长期挂账和掩盖不良资产。

 

呆账核销必须遵循严格认定条件,提供确凿证据,严肃追究责任,逐级上报、审核和审批,对外保密,账销案存的原则。

 

银行申报核销呆账,必须提供以下材料:

 

1、借款人或者被投资企业资料,包括呆账核销申报表(银行制作填报)及审核审批资料,债权、股权发生明细材料,借款人(持卡人)、担保人和担保方式、被投资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现状,财产清算情况等;

 

2、经办行(公司)的调查报告,包括呆账形成的原因,采取的补救措施及其结果,对借款人(持卡人)和担保人具体追收过程及其证明,抵押物(质押物)处置情况,核销的理由,债权和股权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情况,对责任人进行处理的有关文件等;

 

3、其他相关材料。

 

不能提供确凿证据证明的呆账,不得核销。

 

呆账核销的审批

 

呆账核销审查要点主要包括呆账核销理由是否合规;银行债权是否充分受偿;呆账数额是否准确;贷款责任人是否已经认定、追究。

 

银行发生的呆账,经逐级上报,由银行总行(总公司)审批核销。对于小额呆账,可授权一级分行(分公司)审批,并上报总行(总公司)备案。

 

总行(总公司)对一级分行(分公司)的具体授权额度根据内部管理水平确定,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一级分行不得再向分支机构转授权。

 

银行核销呆账,必须严格履行审核、审批手续,并填报呆账核销申报表。上级行(公司)接到下级行(公司)的申报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严格审查和签署意见。

 

除法律法规和《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的规定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包括债务人不得干预、参与银行呆账核销运作;同时,下列债权或者股权不得作为呆账核销:

 

1、借款人或者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银行未按本办法规定,履行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追偿的债权;

 

2、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各种形式逃废或者悬空的银行债权;

 

3、因行政干预造成逃废或者造成悬空的银行债权;

 

4、银行未向借款人和担保人追偿的债权;

 

5、其他不应当核销的银行债权或者股权。

 

呆账核销后的管理

 

1、检查工作

 

呆账核销后进行的检查,应将重点放在检查呆账申请材料是否真实。

 

2、抓好催收工作

 

呆账核销是银行内部的账务处理,并不视为银行放弃债权。

 

3、认真做好总结

 

做好呆账核销工作的总结,可以吸取经验教训,加强贷款管理,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