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经济师基础大纲-第十八章
  理解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理解货币需求、货币需求量、社会融资规模、通货膨胀,掌握货币供求理论和货币均衡原理、西方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机制、货币均衡的基本理论。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一)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
  2.货币需求作为一种经济需求,是由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共同决定的有效需求。
  3.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派生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
  (二)货币需求量: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中各部门需要持有货币的数量,即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方程:MV=PT
  整理后:P=MV/T
  M代表货币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方程:π=(K×Y)/M
  π代表货币价值(即货币购买力,为物价指数的倒数);Y代表总资源;K代表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相当于交易方程式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KY代表真实货币需求;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
  结论: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庇古。
  (三)现金交易数量说VS现金余额数量说(多选)
  ◆相同:剑桥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试图说明物价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量的变化。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区别:现金余额数量说的货币需求是以人们的手持现金来表示,不仅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流动性偏好:经济主体之所以需要货币,因为存在“流动性偏好”这一普遍心理倾向,即愿意持有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货币而不是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
  (二)三大动机决定:
  (1)交易动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2)预防动机:为应付各种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3)投机动机:由于利率不确定,预期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三)货币需求函数:L=L1(Y)+L2(i)
  (1)交易性需求: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构成,与国民收入成正比;
  (2)投机性需求:投机动机构成,与利率成反比。
  (四)流动性陷阱: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无限增大。人们愿意持有大量货币而不是债券。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一)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
  1.财富总额与财富构成
  (1)恒久性收入:以现在的收入与过去的收入加权计算的收入。恒久性收入与所需货币成正比。
  (2)财富构成: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要的货币越多。
  2.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与货币持有量成反比。
  3.其他因素
  (二)货币需求函数(一组正比,二组反比,三组随机)
  M/P=f(Yp,W;rm,rb,re,1/P·dP/dt;μ)
  一组:Yp代表恒久性收入;
  二组:
  ◆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rm,rb,re:代表存款、债券和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1/P·dP/dt代表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三组:μ代表随机因素的影响总和。
  货币供给机制
  货币供给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部分: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一)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二)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
  1.中央银行增加一笔信用通过不同渠道注入银行体系;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来源增加,商业银行用新增信贷资金发放新的贷款;新贷款派生新增存款——存款又成为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来源。
  2.制约商业银行的扩张能力的因素(多选)
  (1)存款准备金率
  (2)提取现金数量
  (3)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
  (四)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B):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
  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2)货币乘数(K):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
  K=1/(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结构比率)
  货币结构比率: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转化为现金及财政存款所占的比重。
  (四)社会融资规模
  1.社会融资规模的含义: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中获得的资金总额。是一个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单选)
  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7.8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增加12.44万亿。
  2.统计指标由四部分构成:
  (1)金融机构通过表内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
  (2)金融机构通过表外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3)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的金融市场所获得的直接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和企业债券融资。
  (4)其他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贷款。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都将物价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成因划分:
  (1)需求拉上型:总需求过度增长、供给不足;
  (2)成本推动型:
  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保证实现其利润目标而操纵市场、人为抬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3)输入型:进口商品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国际传导;
  (4)结构型:因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导致。
  2.按表现形式划分:
  (1)公开型:物价随货币数量变动而自发波动。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2)抑制型:实行物价管制,物价不能上涨;表现为人们持币待购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1.直接原因:过度信贷供给。
  2.主要原因:
  (1)财政原因: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政策。
  (2)信贷原因:过度信贷使得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3.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1.紧缩的需求政策
  (1)紧缩的财政政策:增税、减少政府开支、发行公债;
  (2)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2.积极的供给政策
  (1)减税;
  (2)消减社会福利开支;
  (3)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
  (4)精简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