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师不仅仅只是技术——中国人寿总精算师邵慧中
 
  高顿网校名人名言:信誉是种子,效益是果实。
 
  邵慧中,台湾出生,美国求学和工作,已担任了美国新泽西寿险公司资深副总裁兼总精算师,但却意外选择来中国大陆,选择中国人寿,出任总精算师。
  “以我这个年纪这个经历,应该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觉,感觉对,就可以做。”——邵慧中
 
  精算更多的是商业运作
  邵慧中结缘中国人寿,是因为中国人寿前总精算师丹尼尔,丹尼尔是她在美国精算师协会做义工时认识的。
  在顾问公司工作时,邵慧中开始关注其他中国人在美国的状态,并于1987年在美国设立了中国精算师协会。后来,她又加入了美国精算师协会,每周要花20-30个小时义务承担协会工作,一度成为协会董事、副总裁。“虽然上一次竞选总裁失败了,但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再争取。”
  因为她需要借助于这个身份改变精算师的角色定位。
  美国精算师协会曾经对美国本土的100多家公司做调研,他们对精算师总体看法是:技术水平很高,但商业才能欠缺。在邵慧中看来,一方面,固然需要埋头精算理论、产品开发、责任准备金提取计算的技术人;但另一方面,“精算界需要有一部分人走管理之路,要有丰富、广泛的知识、技能,从精算角度对公司管理提出整体全面的方案,这样,对公司的贡献更大。”
  邵慧中就是一例,在职务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她不断学习,取得了包括投资、理财、销售等等多种资格证书,这让她跳出精算看精算,更宏观、更全面地去理解精算。
  在美国,有一种职业生涯分析,分析人的个性,在职业分类中确定位置。通常情况下,精算师都在职业表格的最左上角,邵慧中则是在最右下角,甚至有人建议她改行。可在她看来,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才是产品创新的源泉所在。精算师不应仅仅是数学好,而是对数字敏感、有概念的人,可以快速地从大量数字中找到逻辑、鉴别出不合理因素。
  在美国精算师协会中,邵慧中一直在努力,企图让精算师资格考试“不要那么难”,“我们可以更宽容一些,让更多的人进来。”在一次董事讨论会中,她问在座各位,有几个人会在日常工作中常常用到微积分,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
  于是,她更坚信这一方向:要将精算师由纯技术的角色变为具有商业头脑的管理者。精算是技术工作,但说到底,不仅仅是技术工作,它是商业运用。她笑说:“也许因为我差点儿学了MBA,我总觉得,现在是数学系的人在做商业运用,那为什么就不能找更多商学系的人来做这个行业呢?”
 
  成功最重要的是决心
  进入精算业,对邵慧中来说,像是个意外。
  在台湾读完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后,她去美国,就读于爱荷华大学。最初学MBA专业,觉得不合适,想转校转专业,申请密西根大学。春季申请,秋季入学。就在这一空档时间中,有人推荐她去爱荷华大学精算专业,因为她的数学在商学院学生中“还算可以”。“但我自己知道,我的数学的确不行。”邵慧中说,20多年前,爱荷华大学的精算专业只有7个学生,她觉得容易找工作,就留下了。
  毕业时,固然很容易找到了工作,但精算师资格考试的确让她费了些功夫,总是会在数学上“卡壳”。但她不甘心,分析周围同行的经验和教训后,她确信“最重要的是决心,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决心去做”。一旦下了决心,目标很快就达成了。
  她挑战自己的决心有时看起来不可思议。本来,工作很安逸,每周工作5天,每天下午3时30分就可以下班。可她放弃了,要去顾问公司当顾问。对于一个不会写报告、不会推销自己的人,要去当顾问,快速地对客户的案例给出解决方案,邵慧中知道难度很大。但她坚持下来了,每周7天工作,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一半以上是国际业务,频频出差,去欧洲、去东南亚。3年时间,她学会了如何推销自己,如何在公众前、在大会中讲话,如何写报告。
  随后,她回到台湾组建保德信分公司,11个月时间,从“连一张纸都没有”到公司开业、运作,邵慧中作为执行副总裁,承担了除销售之外的所有工作,她说“很辛苦但学到了很多东西”。那段经历,她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而不仅仅是精算师的身份,知道寿险公司的制度、架构、产品等等所有细节。4年后,再回美国总部时,她已是成熟的管理者、更全面的精算师。
  和中国人寿的*9次接触,是在去年暑假,她惊奇地发现,管理层眼光非常长远,充满真诚、热忱。反复沟通、了解后,她体会到中国人寿国际化的决心,她曾经担心的精算师独立、诚信问题,也丝毫没有障碍。进入中国人寿后,邵慧中要从学中文简体字开始,看到同事们都如此努力、认真工作,那种热力感染她,让她安心,也很开心:“每个人都可以让我学到很多。”
 
  高顿网校小编寄语: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打赢精算师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