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鼠标点击进来拜读——精算师学生必看:回想我国100年的精算的点点滴滴历史。
  在中国民族保险业时期中,对精算技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912年,当年6月在上海成立了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这是我国*9家全部由民族资本投资设立的人寿保险公司。该公司创始人是吕岳泉先生。
 
  在英商保险公司的工作经历使吕岳泉先生极为重视公司内部的组织制度。他从一开始就认为:关于保险率,责任准备金,退休金等必须精确计算。必须聘用寿险计算——精算师,取得投保人信任,方可促使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这类专门人才,吕岳泉不得不聘用外国精算师。
 
  在当时,由于外受帝国主义的垄断、控制,内受军阀、官僚的欺压、煎熬。加上经济落后,观念陈旧,战火连绵等因素,解放前民族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业难以健康发展。除了规模较大的华安合群,中国人寿以外,其他公司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精算师,经营十分被动。
 
  解放前国内曾有两人获得北美精算协会准精算师(ASA)资格。第1位是陈思度。第2位是陶声又。解放后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上没有人寿保险业务。财险和人身意外保险也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因此对精算技术的适用无从谈起,何况1958年以后国内保险业务全部停办至1980年。这段历史令保险前辈不堪回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逐步恢复国内业务,涉外业务发展更快,逐步在香港、澳门、新加坡以及英国等地增设了一些海外机构,根据当地的保险行业管理惯例,需要公司委任精算师签署有关报告。
 
  从1983年开始,在人保上海分公司担任副总经济师的乌通元先生兼任了人保总公司的海外机构精算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至少应该说他是我国保险业恢复后*9位从事精算实务工作的人。并且,他对保险精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先见。当时明确提出要培养“新一辈精算师”的另一位重要人士是当时任人保总经理的秦道夫先生。
 
  尽管八十年代后期保险实务业和教育界都对精算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尝试,但毕竟不能在短期内造就出真正意义上的精算师,精算实务的发展规律也因此受到制约,其突出表现是:中国人寿保险业恢复后依然长期借用国外的生命表。
 
  1984年又引进日本全会社第三回生命表,并以此表为基础推出了个人养老金保险业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差异很大,随着人寿保险业务的扩展,原先用来解决燃眉之急的做法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
 
  九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身险部精算处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委托,着手主持编制《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该表从1997年4月开始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寿险精算实践迈向了重要一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在美国的许多大陆留学生中有不少人改学精算,特别是那些过去学习数理统计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人。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高顿网校考试箴言

 

 
扫一扫微信,关注精算师*7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