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内容由高顿网校小编为大家呈现,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并在此为大家奉上名言警局,大家共勉: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精算师是保险公司的灵魂人物,由于人数少,考试难度大,因而一直以来,精算师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此,《当代金融家》在中国精算师协会的支持下,推出保险精算师系列报道,对来自监管机构及国内知名保险公司等机构中最顶尖的精算师进行[*{7}*]采访,希望借此带领读者走近保险精算行业,掀开精算师神秘的面纱。
  精算师在北美可谓“金领中的金领”。作为国内*9批精算教育的研究生,李秀芳27岁时就成为我国首位考取北美准精算师资格的女性,面对外界的诱惑,李秀芳没有动心,她的事业多年来一直扎根在南开大学。作为中国精算师协会教育考试工作部负责人、常务理事,国内最早获得北美精算师资格的精算精英,选择留守在校园里,执著20年,做一名朴素的“教书匠”,李秀芳醉心于这种“简单的快乐”,她希望为中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精算师。近日,《当代金融家》记者有机会走近李秀芳,近距离聆听她从事精算教育和人才培养多年的感悟。
  精算教育到中国
  南开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精算课程的高校。1987年10月,蒙特利尔精算年会上,精算学会理事会同意通过精算学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建立精算研究学程建议的决议。1988年,南开大学率先与北美精算师学会联合培养精算方向硕士研究生,开创了中国精算教育的先河,填补了国内教育的空白。
  作为中国*9批接受精算教育的“元老”,李秀芳与精算结缘并不在当时人生规划之中,而是误打误撞进入精算领域。她是幸运的,*9批精算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教育来自从北美请来业内的老师,精算界顶尖人物加上纯英语式的教学,让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很少接触英语或者处于“哑巴英语”状态的国内学生而言,恶补英语是少不了的。她犹记,当时“一个月一门课,密集上课,然后再继续进行考试”。当时班上的15名首批精算专业学生,就此见证中国精算教育拉开帷幕,并最终成为掌握精算和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不过,虽然当时完整系统学习了精算课程,考试成绩也不错,但李秀芳仍有些许遗憾。“当时大部分人对精算的理解还非常肤浅,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保险等行业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中国经济和中国保险业还没有发展到对精算专业有巨大需求的阶段,因为前端知识的缺失,导致精算学习的效果是打了些许折扣。”李秀芳说。
  不过,无论如何,中国精算教育当时毕竟勇敢地迈出了*9步,这无疑是极大的突破。从那以后,中国保险业就不断迎来来自南开大学的精算人才。而*9届精算专业的学生,如今正活跃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等机构。
  初具雏形
  20多年来,中国精算教育发展非常迅速。继南开大学之后,湖南大学(原湖南财经大学)、复旦(微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陆续引进了精算教育,开设了精算相关方向或课程,中国精算教育的发展已经初具雏形。
  目前,精算考试与认证日渐完善,中国已成立多个考试中心,包括北美寿险精算师考试中心、英国精算师考试中心及日本精算师考试中心(1999年10月起出现了中国精算师的认证)。19942007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还先后与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校合作,成立了保险精算中心。此后,很多外国公司纷纷开设相关的机构资助中国学生,如加拿大宏利人寿等,这些促进了精算人才的发展。
  精算教育的发展还离不开中国保监会的努力。中国保监会要求寿险公司必须要有精算责任人,而且精算责任人必须有精算师资格,在产品开发、准备金评估等方面必须有精算师的签字,否则保险公司就无法正常经营。后来对财产保险公司也有了类似的要求。另外在中国保监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精算师协会成立,这对中国精算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999年,中国保监会积极推进中国精算师体系的建立,建立了中国精算师资格的考核,当时建设的中国精算体系,主要是参考北美体系多一些,事实上也兼顾了英国,同时又考虑中国的国情。此后,中国精算考试体系又进行了一次变革,变得更加国际化,新体系出台以后,中国和英国精算师协会,达成了一个互免协议,认可一部分课程,考过英国、美国体系中某些课程的学生,可以免考中国的相关课程。同时英国也承认中国的部分课程。
  要学历也要实践
  对于精算师“金领中的金领”的描述,李秀芳认为并不是很贴切。
  “刚毕业的精算人才起薪并不高,做到总精算师时,收入才相对高一些。目前,市场上并没有看到明显的供不应求的现象。”李秀芳说。
  不过,精算专业的受欢迎毋庸置疑。以南开大学精算专业的学生就业相对而言较好。
  在中国,精算师资格的获得平均要57年的时间。“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分为准精算师和精算师两部分。对取得“精算师考试合格证书”者,还需经过特别申请,经监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以“精算师”名义在商业保险机构中执业。
  在中国,真正取得精算师资格的仅有几百人,与美国等国相比,可谓差距甚远。究其原因,李秀芳说,目前,高校精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20多年的历史显然难以追上与国外上百年的发展水平。历史积淀、发展时间太短的情况下,中国自己培养的最资深的精算师不过四十几岁。合格的精算师,必须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洗礼,中国保险行业发展太快,需要一些有经验的精算师,但这部分人才又稀缺。
  对精算师的培养,李秀芳认为应有两个阶段。*9个阶段即学历教育阶段。从国际经验上来看,精算师要有比较好的精算基础知识。第二个阶段即实践阶段、职业再教育阶段,要特别关注实际经验。也就是说,精算师的培养是学历教育加实践教育的组合,二者缺一不可。
  李秀芳感到高兴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投入成本为年轻的刚毕业的精算人才提供机会,培养自己的精算师。通过这个渠道,可以为行业培养出更多富有实际工作能力的精算人才。
  中国精算人才登上舞台
  多年从事精算教育,李秀芳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精算人才?
  精算师要有最基本的数理基础,要有对未来各种因素的综合判断和决策能力,所以要求精算人才要文理兼备。在个性方面,精算师首要的个性特质就是要相对比较沉稳,避免激进;其次就是要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能很好地与其他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提升效率。
  精算工作既需要脑力又需要动手,需要理论基础也要有操作能力,还需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但高校精算教育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在学生几年的高校培养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哪方面的能力?偏理论还是偏技能?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为精算教育提出了挑战,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机构的共同努力。除了高校之外,行业培养精算师的义务是非常明显的,从学校毕业之后的学生,还需要在实践的磨炼中才能成为市场需要人才。
  对比国外精算师的专业化,中国精算师的特点是“多面手”。李秀芳的观察是,国外精算岗位分得非常细致,而在中国,一些公司发展过程中需要精算师处理很多问题。不过,在中国目前环境下,两种人才都有各自的发展空间。
  当然,专业化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李秀芳透露,目前一些公司正在设计或者已经开始了精算师的轮岗制度,这样就可以使精算师对于精算及其相关工作有全面系统的了解,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培养出更多能力全面的精算师,其中一些优秀的则有机会成为企业的管理决策者。
  目前,相当数量的高校精算教育师资队伍良莠不齐、高校教师实践经验欠缺,这是教学体系中的一大缺陷。李秀芳呼吁,师资的水平对于人才的培养相当关键,精算师资也需要良好的成长和培养过程,因为毕竟中国精算师资积累的时间很短,无论是理论水平或者实务操作水平都需要提升。因此,中国精算师协会正在积极推进很多工作,为高校教师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包括去不同公司挂职锻炼、学习培训、出国进修等,让他们有机会到*9线考查,对于培养学生还是会有很大帮助。
  未来,高校精算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保险精算业的未来发展还需要高校的精算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至少会有200300家保险公司,其中寿险公司至少在100家以上,加上其他行业的需要,精算人才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如果按照现在的培养速度来测算,至少在5年时间内我国所拥有的合格精算师还将无法满足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培养得到国际认可的精算人才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李秀芳告诉记者,近年来,精算师报考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精算在保险等行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此前,很多保险公司还请拥有海外工作经验的精算师,如今,中国精算师队伍在不断成长,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大胆启用中国精算师。
  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李秀芳如今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了,看到自己的学生有的做到总精算师,有的做保险公司总经理,她感到很欣慰。对于未来她不改初衷,将会继续为中国精算教育出力,并乐于做中国精算事业基础教育的“基石”。

 

 
扫一扫微信,关注精算师*7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