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61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已经发布,各位同学注意及时关注相关信息。高顿考研为大家整理了云南大学61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61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
(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择优选拔性考试,考试大纲及书目仅供参考,考试内容及题型可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范围,主要考察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要求和目标
全日制攻读民族学人类学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论两门基础课程和各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内容。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于民族学人类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人类学的基本特点、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原则,清楚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具备能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描述、说明、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分值及考试时间
本科目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可能包括:
名词解释题
解答题
论述题
三、考试范围及内容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范围和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脉络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侧重考察文化研究的重点和研究方法的演变。
第一部分:人类学的理论脉络
第一章古典进化论学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概念
一、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
二、人类思维同一性(人类心理一致说)
三、实证主义
四、单线进化论
五、万物有灵论(泛生论)
六、比较法、残存法
七、氏族、胞族、部落
八、古典进化论学派对母权制、内婚制、外婚制、父权制、图腾制度的研究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二、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三、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第三节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学术贡献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传播论学派
第一节文化传播论的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文化的产生与传播
二、文化传播中的“借用”
三、文化圈
四、区域研究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弗里德里希·拉策尔
二、莱奥·弗罗贝纽斯
三、弗里茨·格雷布内尔
四、威廉·施密特
五、威廉·里弗斯
六、埃里奥特·史密斯和威廉·詹姆斯·佩里
第三节传播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文化传播论的进步性
二、文化传播论的局限性
第三章历史特殊论学派
第一节历史特殊论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对古典进化论和传播论的批判
二、构建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三、历史的方法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弗朗兹·博厄斯
二、阿尔弗雷德·路易斯·克鲁伯
三、罗伯特·哈里·罗维
四、爱德华·萨丕尔
第三节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历史特殊论的合理性
二、历史特殊论的局限性
第四章法国社会学学派
第一节法国社会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整体观,
二、机械的组合与有机的组合
三、集体意识、社会事实、互渗律等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戴维·埃米尔·杜尔干
二、马歇尔·莫斯的交换理论
三、吕西安·列维·布吕尔原始思维理论
四、罗伯特·赫尔兹象征人类学研究
五、阿诺德·范·盖内普“通过礼仪”
第三节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社会学派的贡献
二、社会学派的局限性
第五章英国功能主义学派
第一节英国功能主义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功能主义对文化的定义及文化功能理论
二、功能主义学派对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的研究
三、结构——功能主义概念、理论以及方法论
四、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
五、田野调查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二、布罗尼斯劳·马凌诺夫斯基
三、埃文思-普里查得
四、麦克斯·格拉克曼
五、罗伯特·雷德菲尔德
第三节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功能主义学派的贡献
二、功能主义学派的局限性
第六章文化与人格学派
第一节文化与人格学派主要理论:
一、无意识理论
二、“基本人格”概念
三、文化的差异与基本人格的差异
四、育儿方式与文化
五、文化模式与文化决定论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二、阿伯兰·卡迪纳
三、路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
四、玛格丽特·米德
五、拉尔夫·林顿
六、克莱德·克拉克洪及
七、许烺光
八、乔治·彼得·默多克
第三节历史贡献及其批判
一、文化与人格学派的贡献
二、文化与人格学派的历史批判
第七章新进化论学派
第一节新进化论学派主要理论
一、普遍进化论与多线进化论
二、社会文化整合
三、文化生态学、一般进化、特殊进化
四、文化唯物主义
五、主位方法与客位方法
第二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莱斯利·阿尔文·怀特
二、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
三、艾尔门·罗杰斯·塞维斯与马歇尔.萨林斯
四、马尔文·哈里斯
第三节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一、新进化论学派的历史进步性
二、新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局限性
第八章结构主义人类学
第一节结构主义的思想来源、基本内涵和特征
一、列维·斯特劳斯及其理论来源
二、结构的概念和结构主义方法
三、结构主义与结构功能学派
四、结构人类学的贡献与意义
第二节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一、亲属称谓
二、亲属关系
三、交换理论
第三节神话的结构与图腾
一、二元对立
二、《野性的思维》
三、图腾崇拜与分类
第四节荷兰结构主义研究
一、德·荣格的二元性研究
二、尼达姆的结构与感情
三、范·巴尔的女性与互惠性
第五节结构主义的学术贡献与局限性
一、结构主义的学术贡献
二、结构主义的局限性
第九章象征人类学
第一节心理学、符号学、结构主义与象征
一、弗洛伊德与梦的解释
二、符号学与象征
三、结构主义与象征
四、利奇与新结构主义人类学
第二节象征与社会分类
一、玛丽·道格拉斯的日常仪式象征研究
二、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
第三节象征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仪式过程研究,阈限与交融理论
二、剧场与隐喻
三、象征与亲属制度、社会组织
四、象征与仪式、神话
五、象征与语言、人观
第十章解释人类学
第一节“解释”的人类学
一、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二、克里福德·吉尔兹及其学术发展
三、宗教象征体系的符号意义
第二节解释与深描
一、文化的解释
二、深描
第三节解释人类学的影响
一、写文化与文学回归
二、解释人类学对当代人类学研究的影响
第十一章实践理论
第一节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场域、惯习概念
第二节马歇尔·萨林斯对功利主义实践理性的批判
第三节人类学的责任与反思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发展
一、苏维埃民族学的特点与贡献
二、中国民族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几个主要学派
三、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四、政治经济学派及其民族志
第十三章后现代理论
第一节后现代理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哲学背景
三、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第二节认知人类学
一、文化的分类
二、认知与符号意义、结构、行动
三、认知人类学的启示
第三节人类学的反思
一、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行动主体
三、解构
四、实验民族志
五、理论范式多元化与人类学重构
第十四章社会性别理论
第一节社会性别理论基本概念
一、女权主义运动及女性主义理论思潮
二、生物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
三、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
第二节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添加”妇女
二、妇女人类学
三、女性主义人类学
四、社会性别人类学
第十五章民族志写作
第一节民族志的特征与类型
一、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及其发展
二、作为方法论的民族志
三、作为学术文本的民族志
第二节民族志撰写的若干问题
一、民族志风格
二、民族志写作的危机
三、民族志写作及其发展变化
第十四章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的理论及学科特点
第二部分:人类学知识及方法
第一章人类的体质基础、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体质人类学与生物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与属性
一、生命的物质基础、进化、变异与选择的含义和形式
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三、人体差异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人种和种族的内涵。
第二节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基本概念、理论及代表人物
第三节人类学分支学科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人类学与科学
二、人类学与人文科学
第三节人类学与当代生活
第二章文化的性质与内涵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第二节文化冲突、文化的调适与变迁
第三节文化、社会、个人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语言
第一节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
第二节人类的祖先
第三节语言、思维、文化及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第四节语言的起源、性质、内涵和变化
第五节文化环境中的语言
第四章文化与人格
第一节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第二节人格发展
第三节群体人格
第四节正常人格与反常人格
第五节人类学对国民性格研究的历史及异议
第五章生计模式与经济生活
第一节调适与生态适应
第二节文化生态学与文化区
第三节寻食生活方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四节生产食物方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五节劳动的分工与合作
第六节资源控制
第七节互惠、库拉圈、夸富宴等分配和交换内涵及类型
第八节文化生态学与文化区
第六章婚姻、家庭、家户与亲属制度
第一节婚姻
一、性规范与婚姻规则
二、婚姻的形式及继嗣群体的类型、形式与功能
三、居住模式、离婚、再婚
第二节家庭、家户与社会
一、家庭的功能
二、家庭和家户的类型与形式
三、家庭、家户与社会
第三节亲属称谓的内涵及类型
第四节继嗣群体的形式、继嗣规则和功能
第七章群体与社会
第一节群体
一、年龄群体
二、性别群体、性别与社会性别
第二节利益群体与社团
一、社会冲突
二、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三节身份认同与族群关系
一、族群、民族与族性的涵义
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三、族群特质与族群边界(族界标志)的内涵与特点
四、族群认同的产生方式、族群理论与族群关系
第八章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各种类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
第二节社会规范、控制机制和秩序维持
第三节政治制度与合法性问题
第四节宗教与政治
第五节权力与权威的内涵
第九章宗教研究
第一节人类的宗教和信仰实践
一、宗教的含义和宗教的总体特征
二、超自然存在和力量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三、仪式、巫术、巫技、禁忌
四、萨满及宗教专业人员的职责与功能
第二节宗教的变迁及其变异
一、仪式与象征
二、巫术与宗教的关系
三、维系信仰的适应策略
四、宗教与社会变迁
五、宗教与文化变迁
第三节人类学如何对宗教进行研究
第十章艺术
第一节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及意义
一、口传艺术
二、音乐艺术
三、绘画艺术
第二节、艺术的文化转换内容;
第三节人类学如何研究艺术
第十一章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文化变迁的机制
第二节强制性变迁:表现形式、内涵及对其的反应;
第三节复兴运动、反叛与革命
第十二章人类学与当代生活
第一节全球化及其结果
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内涵及特点
二、都市化的进程及类别
三、都市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第二节本土化与文化保护
第三节文化霸权、文化多元主义与种族主义
第四节结构性暴力问题
第五节运用人类学实例
第十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一、人类学的内涵与本质
二、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及研究对象
三、价值中立问题
四、主位与客位的方法
第二节田野调查方法
一、参与观察、访谈
二、谱系法
三、生活史和口述史
第三节多点调查与“多声道”
第四节跨文化研究方法、文化再现
第五节田野道德和伦理
第六节文化撰写
一、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
二、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
第七节民族志电影
第十四章考古与博物馆学
第一节、考古学、考古史和考古的人类学的内涵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及特征
第三节博物的概念及其历史变迁、研究内容和方法模式
第十五章人类学的应用
第一节人类学的运用历程及范围
第二节人类学应用的职业与研究渠道
一、应用人类学的角色与工作模式
二、应用人类学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中国乡村都市化与城乡关系研究
一、中国城市的阶层与族群问题
二、中国都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关系演变
三、农民进城的方式与少数民族农民工问题
第四节发展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案例研究
一、发展人类学的代表性理论
二、参与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和PRA方法
附:“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参考书目:
1.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周大鸣、何明、刘夏蓓著:《人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3.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4.黄淑聘、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珏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研究生官网
以上就是本篇的全部解答,如果你想学习更多考研相关知识,欢迎大家前往高顿教育官网考研频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