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一代教育大师为何要改名?下面上海高顿考研网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原名陶文濬,因信奉阳明心学,改名陶知行,后来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改名陶行知。
一代教育大师陶行知为何要改名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后人也经常以“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对标。从陆的“心即理也,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从哲学派别来划分,无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重要的哲学思想“知行合一”影响着当时的陶先生,所以有了第一次的改名——“陶知行”。“知行合一”思想在修养身心方面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在思修考题中一般以正确答案出现,但是在马原考题中一般以错误答案出现,因为这句话在哲学认识论中犯了一个逻辑错误。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是合二为一,密不可分的,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的支配,只有由衷向善(知)的人,才能外在的善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正确的哲学观点肯定是“行在知前”而不是“知在行前”。正如马原书本所总述的两句话: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具体展开来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陶先生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感悟,无论是王阳明的知行学说还是杜威老师的理论在中国行不通,缺少思想的母亲,即行动。于是改名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行后知,实践与认识辩证统一。正如他的名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先生的改名之路,从陶知行到陶行知,正是选择了从“知-行”到“行-知-行”的路线转变,从一个唯心主义学者转变成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学者,从一个杜威实用主义者到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他的改名之路,也折射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之路,为救亡图存,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大量的目光转向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到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在实践中得出马克思主义才是真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以至于周恩来称赞他为“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以上就是一代教育大师陶行知改名的原因,你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