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后,每年开始招生,前段时间同济大学发出了中德硕士研究生项目招生通知,下面上海高顿考研网将具体内容同步如下。
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
同济大学是中国高校对德交流的重要窗口,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高校之一。2021年,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成立国际联合中心——“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再次体现了中国对德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关键平台的作用。目前,同济大学正在推行“对德合作2.0战略”,打造以“一个屋檐、三大支柱、两硬一软、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对德合作新生态系统,将迎来对德合作的新阶段。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由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2019年共同成立。中心依托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建设,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传承同济大学对德合作的历史优势,联合学校多个中德合作平台,包括中德学院、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等,开展科教融合、本研贯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
硕士双学位研究生项目简介
同济大学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硕士双学位项目汇聚了中德两国教育、科技和企业界的优质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管理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精英人才。中国学生每年招收20人左右,第二学年通过选拔的同学(名额10-15)到慕尼黑工大继续学习一年,毕业取得同济大学和慕尼黑工大两个硕士学位。慕尼黑工大德国学生通过选拔后到同济大学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和完成学位论文,获得双硕士学位。
报考方向: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代码:081002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
电子信息,专业代码:085400,方向:电子与通信
全日制博士生: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代码:0810000
留学优势:
学费:德方免学费
住宿:提供学生城宿舍,紧邻环境优美的慕尼黑绿肺English Garden
奖学金:优秀学生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
硕博连读机会:可申请中德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德方合作高校-慕尼黑工业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简称:TUM)始建于1868年,是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历史最悠久和最富盛名的工业大学之一,欧洲卓越理工大学联盟成员。因其卓越的创新精神和优异的科教质量,是首批三所德国精英大学、国际科技大学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德国理工大学联盟TU9等组织成员之一,常居德国理工类大学榜首。TUM在与企业界产学研对接、合作上成就斐然,蜚声国际。迄今为止,TUM已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得主,20位莱布尼茨奖得主,23位IEEE Fellow。
慕尼黑不仅拥有两所知名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慕尼黑大学),还有许多研究机构(如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在生活质量方面也是排名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欧洲领先的经济和科学中心之一。除了强大的工业基础,慕尼黑还拥有5家德国最大的公司总部,比如BMW,SIEMENS等,是高科技初创企业和科技巨头的首选城市,被誉为欧洲硅谷。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师资力量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集中学院优势师资,汇聚中德两国精英教师。中心现有22名全职教师,含2名德籍教授和副研究员;10名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等德国精英理工大学的兼职、客座教授。
中心教师及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如下:
Gerhard Rigoll: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题协调员,教授,人机通信所所长,IEEE Fellow。研究方向:人机通信与多媒体信息处理,涉及多模态交互系统、语音与手写识别、手势识别、人脸检测与识别、动作与情感识别、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联系方式:rigoll tum.de。
Jan Harder: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德方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航天和轻量化结构,机器人与机器智能。联系方式:harderjan tongji.edu.cn。
王超: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无线网络资源分配及干扰管理、MIMO技术、多用户协作通信、网络编码、认知无线电、车联网等。联系方式:chaowang tongji.edu.cn。
JoséRodríguez-Piñeiro:助理教授,硕导。研究方向:数字移动通信的实验评估,特别是高移动性环境下的实验评估,包括地面和空中的交通设备。联系方式:j.rpineiro tongji.edu.cn。
尹学锋: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电波传播信道特征研究、高精度参数估计、雷达与无线感知、基于人工智能的特征学习与识别。联系方式:yinxuefeng tongji.edu.cn。
林林:副教授,博导,欧盟居里学者,IEEE分子、生物与多尺度通信技术委员会(Molecular,Biological and Multi-Scale Communications Technical Committee)主席。研究方向:人体域通信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联系方式:fxlinlin tongji.edu.cn。
刘儿兀:教授,博导,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ACM高级会员,IEEE高级会员,CCF杰出会员。研究方向:位置服务,定位导航,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联系方式:erwuliu tongji.edu.cn。
王平:副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车路协同。联系方式:pwang tongji.edu.cn。
文章来源:https://comm.tongji.edu.cn/0c/05/c6726a265221/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