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调查显示九成被访者用过消费贷款
贷款都干嘛 买房居首位
本报讯 近日,本报发起了一项关于“你是否使用过消费贷款?”的调查。在通过网络、社区、卖场回收的60份有效问卷中,九成被访者表示曾使用过消费贷款,从贷款用途来看,买房排在了首位。
调查显示,逾八成被访者表示愿意将贷款用于购房,他们赞同通过贷款达到“早享受、早实惠”的置业目的,并认为合理使用贷款对提高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贷款方式包括公积金、按揭、组合贷款三种;过半被访者表示愿意贷款购车,多数表示将以信用卡分期付款为[*{6}*]贷款方式;四成被访者表示愿意用贷款购买电子产品,从产品类型看,手机、平板电脑成为购买的主要对象;逾三成被访者表示愿意将贷款用于子女留学教育,其贷款额度大多在20至40万元;此外,不到两成被访者表示愿意考虑适用于旅行、装修等消费的“小众借贷”。
对于调查结果,业界理财师建议购房者,应根据个人定位确定还贷方式。同时,在车贷方面,尽管表面看上去,信用卡分期贷款购车颇具优势,但在选择前,购车者必须认清个人还款能力,要知道如果日后提前还款,银行已收取的手续费是不予退还的。此外,对于一般性消费信贷,业内人士普遍预计未来或将保持每年45%左右的增长速度。其中,医疗保健、房屋装修、旅游、家用电器等领域可能成为一般性消费信贷或分期贷款的重要增长点。
消费贷款助力品质生活
贷款救急功能 最获市民青睐
消费贷款,也称消费者贷款。主要指的是用于房屋装修、留学、购买耐用消费品乃至买车等方面的个人贷款,从种类上看,包括住宅抵押贷款、非住房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具有消费用途广泛、贷款额度较高、贷款期限较长等特点。被访市民普遍表示,最看重消费信贷的资金救急功能,并认为合理使用贷款对提高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成市民认为合理贷款很必要
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则故事:两位老人前后脚来到天堂,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美国。中国老太太说,临死前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用攒了一辈子的钱买了套属于自己的房产。而美国老太太应声道,我也是,只不过临来天堂前,终于把房贷还清了。故事虽小,却透露出中美两国人的不同消费观。美国人习惯先买房后还款,超前消费;中国人则是先攒钱后买房,量入为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愈来愈多的中国百姓已逐步接受超前消费观念,并尝试利用贷款提前享受生活。据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逾八成市民赞同通过贷款达到“早享受、早实惠”的置业目的,并认为合理使用贷款对提高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住本市河西区的刘女士2009年4月时贷款105万元购买了人生中的*9套房。现在回想起来,她觉得那时买房的决定非常明智。“当时我办理的贷款为30年期的普通商业贷款,享受首套房7折的利率优惠政策,按照彼时的利率优惠后计算,每月需还款约5109元。后来央行提息后,目前每月的还款额约5595元。比起每月18000元的收入,月供压力并不大。但如果不贷款指着存钱买房,估计还要等上小十年。”刘女士觉得,在个人可承受范围内适度贷款,不仅能提前享受生活,更能分享到房产长期增值所带来的收益。
无独有偶,今年40岁的陈先生于2003年贷款购置了一套南开区的偏单,今年2月已还清所有贷款。据他介绍,当时所购90平米的二手房,房款总计不到11万元。首付了三成3万多元,当年贷款利率5.76%。尽管近年来利率不断调整,但月还贷始终维持在900元左右。10年下来,贷款7万多元,付了近2.5万元的利息,也就是说,每年的利息要2000多元。而这些钱比起逐年攀升的工资及飙涨的房价都已不足挂齿。
采访中,还有些适婚族或大龄单身者表示,从某种角度看,房贷解救了那些濒临终结的爱情。今年32岁的王友维前年购置了套婚房,紧跟着便解决了个人婚姻大事,用他的话说“如今娶媳妇,房子的魅力比人还大”。他告诉记者,如果不是贷款买了婚房,恐怕自己的婚事还要拖延很久,毕竟物质社会中的爱情归根结底都绕不开钱字。其中“有无婚房”成为单身女性择偶的首要标准,可面对高昂的房价又有多少人能一次性掏钱就买呢?于是,很多人自愿加入了这支“房奴”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