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集团(Jardine Matheson)董事局主席亨利•凯瑟克(Henry Keswick)曾被问及他的家族企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道:“我们从不出售”。
怡和集团曾是香港殖民地时期实力最强大的商界巨头之一,如今仍拥有商务区*6档的写字楼和酒店。但把控中环的租金水平不足以阻止四大华人家族的崛起,后者逐渐主导了香港的房地产市场。
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99号的中环中心是李嘉诚(Li Ka-shing)的房地产集团开发的写字楼。从该写字楼的59层向东望去,你可以看到李嘉诚的另一座旗舰写字楼——长江集团中心(Cheung Kong Centre)。
再加上郑氏家族的君悦酒店(Grand Hyatt)以及由郭氏兄弟和李兆基(Lee Shau-Kee)开发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Two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这些大楼环绕在怡和大厦周边,而且高度也都超过了怡和大厦。
但在李嘉诚、郑氏家族、郭氏兄弟和李氏家族的风头盖过凯瑟克家族之后,有迹象表明他们可能后院起火,被来自内地的竞争对手所超越。
与亨利爵士不同,李嘉诚会出售资产,尤其是当他感觉某个领域价格见顶的时候。上周,香港媒体报道称,李嘉诚可能以高达350亿港元(合45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中环中心,感兴趣的买家包括中国内地*5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CBC)的一家子公司。
如果李嘉诚以这么高的价格卖掉他在香港的*6建筑物,那将是他自2007年以110亿美元向沃达丰(Vodafone)出售一家印度手机公司以来*5的资产处置活动之一。
中国内地企业竞相购买香港写字楼和欧洲足球俱乐部,部分是出于人民币将会持续疲弱的预期。
同样逻辑促使内地房地产开发商在香港土地拍卖中激进投标。自1997年英国结束其殖民统治以来,香港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并保留了自己的货币。香港一直实行紧盯美元的联系汇率制。
中国内地企业超越香港“四大”房地产家族可能还需要些时日,就像后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超越英国殖民时期的洋行一样,但其中发挥作用的经济因素表明,这种结果不可避免。
香港4家主要房地产开发商最近的全年业绩财报表明,它们的收入总和达到260亿美元,而内地4家*5房地产集团的总收入是1110亿美元。如果后者想要在香港积累土地储备,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击败当地竞争对手。
同样说明问题的是,香港3位最富有人士的平均年龄为89岁,财富总计达到700亿美元,而内地3位最富有人士的平均年龄是62岁,财富总额达到780亿美元。
政治因素也可能造成这两类地产巨头彼此有别的运势。在香港回归后的头十年,中国政府对有关香港没有完全实施“一国两制”模式的看法高度敏感。
投资银行家表示,在此期间,中央政府私底下进行干预,以阻止内地公司在香港高调收购。
十年过去了,如今中国政府日益对香港的民主抱负感到失望。作为其希望推行的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欢迎内地企业在香港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
李嘉诚、郑氏家族、郭氏兄弟和李氏家族在香港过于根深蒂固——而且过于有钱——他们不可能淡出人们的视线。他们在最近财年从主要垄断企业中收获了总计200亿港元的免税股息。但是与凯瑟克家族一样,他们代表着香港的过去,而非未来。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