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近10年的做大做强,央企到了该履行责任的时候吗?4月23日的中央企业一季度经济形势通报会给出了答案。国资委在这次会上提出要求,中央企业今年增加值增长要达到8%以上,利润增长要达到10%以上,并强调,中央企业必须承担保增长的重大责任,这既是重大经济责任,也是重大政治责任。
国资委此番表态有两个宏观背景:首先是一季度GDP增长7.7%,复苏滞缓于预期,中国经济乍暖还寒,加上H7N9疫情和四川震灾的影响,“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成为下一阶段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一季度中央财政收入首现负增长,拖累全国财政收入增幅降至去年同期的一半,虽然去年下半年中央财政也曾连续两个月负增长,但更早、更严重的一次负增长,则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波及的2008年10月,翌年政府就推出了旨在保增长的4万亿投资计划。
尽管各界基本认定如今再出大规模刺激计划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但国资委首次提出具体而明确的经营发展目标,以及重提和强调责任意识,对于央企来说仍然意味深长。
归属于国资委的115家中央企业,因其拥有规模庞大的资产和举足轻重的体量,同时所处行业或关乎国计民生,或高居基础产业中上游,从而对整体宏观经济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可以认为,重提经济责任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现实的清醒认识——央企,特别是石油、电信、电力等资源垄断和行政垄断型央企,几乎是国内少有的不必大量依赖投资便可获利的企业。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央企业实现利润4048.7亿元,同比增长16.5%,而地方国有企业仅实现利润1088.6亿元,同比下降16%,这样的负增长状况已经延续了一年多。利润增幅*5的仍然是电力、电子、房地产、医药、石化等行业,这主要是中央企业的“地盘”。利润降幅*5的有色、建材、煤炭和化工等行业则是地方国企扎堆,均严重依赖国内的投资驱动;而除了房地产、医药、轻工等个别领域的民营企业依然活得滋润外,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只能抢食央企不屑染指的“边角料”,即使偶尔搭上新兴产业的早班车,一不小心也会挣扎在破产的边缘。
因此,如果连央企都无法在缺乏大规模投资刺激的新常态经济中,大胆坦言获利并成为带动经济稳步增长的动力,就更不要指望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们能够有所作为了。换言之,央企的经济责任在于提供信心,为政府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提供支撑力,进而帮助稳定整个市场对于宏观经济的预期。
然而,硬币都有两面。央企本就是市场中的强者,不仅可以轻松地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得到由政府投资的大项目,而且可以得到政府权力所给予的刚性倾斜,并且它们已经凭借这些优势在很多领域占有了市场支配地位。而国资委提出的“保增长”目标,尤其是10%以上的利润增长目标,相比去年全年2.7%的利润增长现实,显然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央企的能力,那么,我们期望看到什么?
最坏的情况可能是,一些带有垄断性质的央企借资源品价格改革之名行其涨价之实,通胀隐患卷土重来;一些仍游弋于竞争市场的央企用各种行政资源和政策支持排挤民营经济,国进民退再度重演。这肯定不是国资委希望看到的,之所以强调政治责任,正是基于此。
央企如何做大做强,这是上一个时代的命题;做大做强的同时,该怎样履行责任,这是新时代的新命题。我们认为,央企责任,不仅体现在追求业绩增长、带动经济增长和承担政治任务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适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转变经济结构的目标,明确自身边界,尊重市场规则,调整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布局,实现“有进有退”,主要体现控制力和影响力,并以此纽带为其他市场主体构建更有活力的生态系统。
而这些责任能否很好地履行,取决于国家对央企的功能定位以及基于这一定位的进一步改革,改革是央企可以用好的*5红利,而国际化和公众公司更是央企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