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企业都将应届生当成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一环时,令众多应届毕业生趋之若鹜的阿里巴巴却反其道而行之——大量减少了对于应届生的招聘需求。
对于此事,近日在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的马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们确实做了一个政策,我们每年不超过300名应届毕业生,但我们招聘的员工大概有两三千名,不能超过10%。
当很多公司都处于将应届毕业生当作“娃娃人才”培养的机制里,阿里却毅然砍掉了大规模招生的计划,对此,马云给出的解释则是,应届毕业生进去以后容易听话,但是听话的人招进来,经过15年以后,这些公司都会走向没有创新能力的境地。
当然,这样明确的“拒之门外”着实让许多憧憬阿里的应届生失望气馁,甚至有人抱怨道:当初就是想去阿里的目标才报的电子商务专业,没想到原来一千个人的机会转眼就变成了三百个,哎,难道要先去别的地方积累经验才能再入阿里么。
作为一个注重创新力的企业,阿里为了维护自己的创新能力而选择舍弃“听话、照做”的小白,这固然无可厚非。甚至有人会说,既然企业不喜欢应届生,国家现在又鼓励大学生创业,那干脆不要读大学,大家都去创业吧。
这实在是一句意气话。
就像前不久咪蒙那篇刷爆朋友圈的《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论调一出,就受到多方抨击,说是“读书无用论”的变相鼓吹。
那么,读大学,便当真毫无用处么?
是大学给你注水还是你自己给自己注水?
很多当代大学生都喜欢告诉高中的小朋友,大学就是用来“混”的。
混得不好,就是不断地重修;混得平平,就是毕业证到手;混得好,就是出国留学、毕业证+奖学金和一张来自名企的“三方”。
他们爱说,即便你刚进大学时身上仍残留着高考的那股拼搏劲,用不了一年,迷茫的自由时光和无人约束的闲散,很快就会吞噬你的最后一腔热情。
当初拼了命地加入学生会,最后成了挂名;报了一堆社团,后来连活动消息都渐渐屏蔽;三天两头往图书馆跑,最后却只是考试周去光顾一两天;参加了高顿的一场校园讲座之后,踌躇满志地计划着毕业前要把能考的证都考出来,写简历时却发现手边空空如也。
都说现在的大学很“水”,但归根究底,给你的人生注水的到底是大学,还是你自己?
我拼了命地努力,也不过月薪3000而已。
有人“混”大学,自然也有人真的在好好“读”大学。
这些人,大抵都怀揣着一个不与外人道的梦想。他们参加学生会,参加社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比赛,找到更多的兼职,闲时便在图书馆学习一些USCPAACCA的课外知识(真的学习)。
“他们的生活被满满地填充起来,像一株刚被移栽的植物,努力把每一个根都深深扎入泥土里,带着不顾一切的偏执和勇气,想要赶快凭着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他们的大学生活,在旁人看来,充实而圆满。
然而,那个住在10平米的隔间,在一个坑爹的小公司实习,做市场、做策划、做活动、做翻译、做老板一时兴起就要做的文案,偶尔还兼职出纳,每天无偿加班到夜里八九点,深夜坐在马桶上一张张数着3000块钱薪水的人也是他们。
梦想变成遥不可及的东西,变成和大学生这个身份一样廉价得不值一提。
那四年,那样热血的努力,当真毫无价值吗?
哪有什么稳赚不赔的人生,你曾站在成人世界的边缘欣赏过各个维度的美好。
不论哪一种结局,都不可替代这四年中你的懵懂,青春,热血,无畏,努力和恋人,朋友。
在那个“禁区”里,你可以离真正的成人世界很近,但是只要你一转身,那个单纯稚气的少年世界依然在你身后,向你敞开衣襟。你随时可以回去,随时可以逃避,没有人逼着你一夜之间去长大给这个世界看。
没有什么你上大学还是大学上你,它只是在你横冲直撞想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为你打开了一扇门,又在你一身血肉地躲回来逃避时暂时关上了这扇门。
就像马云说的:有人说比尔盖茨大学没读完,还有杨致远,但是你别忘了,全世界也就一个比尔盖茨和杨致远,这种概率不能去学,大学不读出来创业,总有一天是要后悔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尽管大学里你学的东西未必对你有用,或者你大学学的东西跟你的成功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大学体系的学习对你是有帮助的。我见过很多成功者,所有成功者的学习能力都很强,所有成功者都是乐观的,所有的成功者都不抱怨别人。
你看过的风景,不在你的眼睛里,只在你的记忆里。
因为那些美好风景,你知此生不会再遇。
所以你才能抹掉眼泪,穿上铠甲,磨好兵刃,准备面对成人世界里的残酷厮杀,义无反顾地。
 
▎本文来源高顿,作者牛轰轰,高顿财经签约作者,游学美国五年,曾投身华尔街与四大,现居国内。正经得有点逗,文艺得有点挫,污得有点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