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内容创业兴起,出现了很多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内容生产商,大众得以通过各种平台学到很多行业的干货。迫切希望改变命运的人们,仿佛看到了翻身立命的机会,风越大,心越浪。
这一年,如果你没有在网上买过课,你都不好意思跟同事打招唿。2016年又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这一场知识付费热潮,参与者只有两种:一种是上游的知识制造者。得到、知乎live、喜马拉雅FM、微信公号、果壳、各种直播平台,都推出付费课程。一时间“群雄并起”,好的平台和内容都不少,知乎还曾邀请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开讲座。
另一种是下游的参与者,他们带着钱包紧跟步伐,哪里有付费的课程,就到哪里去购买。打着鸡血、喝着鸡汤听完一场又一场分享之后,似乎并没有人迎来他们期待的“命运改变”。
截止到2017年3月,自以为理性的我,购买课程花费将近8000块。其中在知乎上买了57场讲座,花费2000,微信上买了16个群分享,花费1000,文案培训课程4个,花费3000,英语学习监督群2个,花费200,喜马拉雅FM上的时间管理课程3个,花费1500,还有七七八八的一些付费收听节目,下来也有300块。
问身边的同事,几乎都有购买付费课程的经历,少则2000,多则上万。有意思的是,为知识付费有瘾,看到内容就想买,根本停不下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姿,在知乎live开了一个小时的演讲,单场收入达34万,然而报名费用仅需99元,可见听者之众。
钱花出去还能挣回来,可是,在这些所谓的知识上投入的时间,却是一笔让人心疼的开支。一次知乎live讲座约60分钟,一场微信群分享也要40分钟,加上答疑时间,总共也得一个小时,培训课程每天一次,每次90分钟,持续半年之久,这么算下来,花在付费知识上的时间不少于350个小时。
350个小时,完全可以考过CFA考试了。回顾我的听课经历,收获不大,感觉没有学到什么,领导没有给我加薪,公司也没有给我升职,我的时间管理仍然混乱不堪,说走就走的旅行依旧没有实现。
当然,并不是说付费的内容不好,有些课程反而非常有帮助,问题是,我们已经没有耐心去听一场讲座,或者看一本书了。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捷径就是勤奋。
1、太想走捷径,所以热衷于为知识付费
翻看自己购买的大多数课程,以及正在热卖的课程,绝大多数都是“一小时建立”、“21天学会”、“10招改变”、“小白变大神只要4步”等诸如此类的关键词,人们想在短时间内获得别人的成功经验,而很多内容营销者深谙这一点。
其实,即便是把成功的经验告诉你,你也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知道,知识有消化的过程,经验也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社会的浮躁,让人们恨不得听完一个小时的讲座就能逆袭人生。
你看着咪蒙篇篇十万加的时候,却忘了她过去12年的笔耕不缀,你看着罗永浩改变命运的时候,却忘了他之前失败过多少回,你听着Scott Young高效学习法的时候,却忘了背后他实践了两年。
总之,千万不要有听完课就变身的想法。
2、新词汇包装下的道理,其实你都懂
《人民的名义》中有句台词:“以前叫背景、靠山,现在叫政治资源。”在付费知识体系中充斥的绝大部分新名词,都有过度包装的嫌疑。
用户少,现在叫做“小众”,主动思考叫做“成长型心智”,抄袭不叫抄袭叫“致敬经典”,知识面广叫“临界知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多数新名词制造出来只是营销的需要,其实,大多数道理你都是知道的,并且深以为正确,与别人唯一的差别就是人家能做到,你做不到。
正如那句网络名言:“我们知道太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3、知识是需要付诸实践的
我们对待知识,就像对待打折商品一样充满欲望,生怕错过改变命运的机会,然后就是,留在收藏栏里的课程越来越多,却很少完整听过,即便是听过的课程,也从不执行。
更可怕的是,我们对此毫无负罪感,仿佛收藏的课程越多,自己的生活就会越好,丝毫不考虑行动起来,验证那些买来的知识是否正确。要知道,行动才是改变的起点,只有行动,才能看到自己的短板,只有行动,才能让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才能使自己进步。
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是没有捷径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与其听一些零碎的课程,不如下功夫学好一门知识,在自己所在领域有所建树。而最好的进步方式,就是认真、踏实地学习一门知识,考一张有含金量的证书。
高顿财经CFA研究中心主任冯伟章认为,学习没有速成,越是有价值的知识,越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就好像“金融第一考”CFA一样,因为三级考试,有难度需要坚持,所以才保证了CFA人才的整体质量和他们的高薪水。
世界上最好的方式就是坐在教室里,安静的学习,工作忙的话,也不放坐在家里的写字台前,认真的听一节网课,这才是最好的学习状态。
▎本文来源高顿,作者白米,高顿财经签约作者,知名金融机构高级合伙人,运作8亿资金,长年关注金融投资领域。热爱生活与写作,金融圈的“犀利哥”。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