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茶水间等咖啡时遇到两年前带过的出纳新人,碰巧她也来等咖啡。
平时遇见总是点头笑笑,转身继续忙自己的事。难得有时间仔细打量,发现那时候梳马尾、常爱慌张的小姑娘已经一颦一笑间有了云淡风轻的味道。
就工作聊了聊,才发觉当年的小出纳已经是成本会计了。
我打趣道:青黄不接的日子结束了,离小康线越来越近了。她也颇为诚实:工资翻了一番,也确实能存下来钱了。
七千啦?我有些震惊。
她有些兴奋:对的。半年前经理调我到成本会计岗,就是那时候工资涨了两千。
嘴上道着“恭喜”的我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酸涩:工资还没比你晚入职的高,可真丢人……
两年前,我是工作两年的核算专员,她是刚刚踏入财务部的小出纳。一年后,我成为AR(应收会计),她也升至AP(应付会计)。没成想,如今我还是AR,她已经是月薪比我高出一千的成本会计了。
 
一、工作年限=工作经验?
想来最大的差别,还是我用四年时间熬出了两年经验,而人家用两年时间攒下了四年经验吧。
带新人时候,她的表现就让我印象深刻。虽然都是些贴发票、填票据的琐碎工作,可她和另一个我负责带的新人就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点:一布置就落实、一纠正就改进;基本能在下班前完成所有工作,即使需要加班,也依旧维持着较高的效率。
转正之后也常能看到她向资金主管请教的身影,有时候她也会跑来问我初级会计职称的题目。确实,去年她转AP后我也在一个临时项目团队的成员名单中看到了她。不管是主动请缨还是主管授命,确实已经是成长飞快、经验颇丰的项目担当了啊~
而我自己呢,入职四年来安安分分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想深耕,也没想拓展——总想着“会计越老越吃香”,日子就在“熬资历”的过程中倏忽而过了。
 
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去年年底刚刚得知自己通过了中级职称考试,把好消息告诉主管后,本以为等着我的便是升职加薪。谁知自己的职业还是波澜不惊。
现在想想风平浪静也是有道理的,通过备考中级确实学习了不少实务和财管理论,可真让我上手操作,心里一定是犯怵的。比如让我做个固定资产盘点,或是写个控制方案这些成本会计们的职责,还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虽然她只有初级职称,可人家能胜任成本会计岗位,那自然是有了相当的技能。
毕竟,比起脑海中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创造价值的知识,才是公司愿意买单的真正知识。
 
三、知识+技能+经验=工作能力
说到底,工作四年、考过中级的我,之所以比不上工作两年、仅有初级的她,还是工作能力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层面来说,我确实有担当会计主管人员的知识水平,可能实践的,也不过往来类会计核算所需的专业知识;而她虽仅有初级职称,可已经掌握了成本核算的知识与技能。工作经验而言,我在安稳中积攒下的经验只有人家在进取中熬出的一半不足。
也就是:知识是技能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实践的根源。知识、技能与经验,三位一体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工作能力。
而能力越大,职责越大,只有初级职称的她就是要比拿着中级的我获得更高报酬。
本文系高顿原创作品,作者椰子,非知名财经院校毕业的斜杠青年。部分内容综合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