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CPA报名已经进行了一个礼拜,关于报名方式的变化,上传照片遇到的问题等等已经讨论的越来越少。更多考生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在剩下的时间里顺利通过报考的科目,拿到最后的证书。
  坦白讲,CPA考试的难度对考生的要求实在太高,不少考生觉得自己通不过也很正常。但是不可否认,每年全科通过、一次过4科、3科、2科的也大有人在。
  而从考生CPA报名后的24小时里,我们往往就能看出自己到底是能通过几科的考生。
  5—6科考生:报名是一个流程,学习是贯穿始终的
  一般来讲,能一次通过5—6科的考生,大多数从2017年底或者是2018年年初就开始备考了,CPA报名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流程,无需考虑自己该报哪几科,报了会不会通过,在复习间隙花10分钟登陆网报系统填写信息,流程就结束了。
  所以在报名后的24小时里,他们的状态是沿着自己之前的复习路径,继续埋头认真复习,而且这种状态从他们年初备考的那一刻开始,会贯穿到考试结束的那一刻。
  因为能通过5—6科的考生,在4月份通常已经完成了基础阶段的复习,他们现在的复习重点就是针对新的2018年教材,将新的知识点进行完善和加强以后,修改自己的二轮复习计划和目标。
  无论是旧知识还是新知识,时时刻刻赢在起跑线上,才有机会成为上百万考生中的几百分之一,成为6科学霸。
  3—4科考生:过去已经过去,报名是个开始
  大多数一次通过3—4科的考生,在报名后的24小时里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针对自己接下来的复习任务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
  首先,他们会对所报的科目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通过章节多少和难度来确定备考所需的最少时间;其次,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对接下来的时间做一个详细的规划,例如在7月底保证结束一轮复习等等,为2018年备考迎一个好的开端。
  24小时内结束备考计划后,考生就需要快速进入备考阶段,例如先上手会计科目的基础阶段的复习,利用网课、教材、辅导书、讲义等复习工具,查看自己制定的计划是否符合实际操作。
  在前期备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备考状态,从报名这个时间段开始,让自己的备考快速进入正轨,对通过3—4科的考生来说,是成功的底线。

 
  1—2科考生:不必急于一时,有1科能通过即可
  还有一种考生,是一次通过1—2科的考生,他们通常对自己的基础有清楚的认知,但是对成绩的追求也没有那么渴望,花上四五个月的时间,能有1科通过即可。
  所以他们在报名后的24小时里,会先花一点时间感慨报名过程的艰辛,然后花一点时间憧憬拿到证书之后的升职加薪,再花一点时间想想自己接下来几个月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最后才会静下心来翻开书本看看教材的难度,然后想着从第二天开始备考。
  这类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通常都是慢慢的匀速备考状态,时间多就多学会,时间少就少学会,不会为了备考过度的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所以一次通过的科目比较少。
  0科考生:试可以不考,但名一定要报
  最后一种考生就是典型的“凑热闹”型考生,看到周围人都在备考CPA,于是自己也跟风报名,只看到了CPA代表的高薪和高职位,却没看到CPA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辛苦。
  所以,这类考生通常在报名结束后的24小时,基本是将备考这件事抛之脑后的,想起的时候才会翻开书看两眼,然后进入拖延症的循环模式,从4月份拖到6月份,再拖到8月份,最后临上考场,发现自己一轮复习还没结束。
  所以,如果你是抱着这种刚报完名,还不着急备考的心态来学CPA的,那么就不要指望能顺利通过考试。
  有句话说,从你第一天备考的样子就知道你能不能过,这句话并不是说第一天备考决定了你能否通过CPA,而是第一天备考的样子就能看出,你对待考CPA这件事的态度和方式对不对,能不能坚持到最后。
  所以,如果你报了4科,却发现自己只通过了1科,或者全军覆没,不妨看看你在报名后的24小时里,是否符合大多数4科考生的备考状态。
  毕竟从报名那一刻开始,距离CPA考试的时间就只剩6个月了,如果不及时调整备考心态,把剩下的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很难达到最后的效果。

 
  报名后24小时,往往决定了之后6个月的复习效果
  对CPA考生来讲,如果从报名后的24小时开始,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对后面6个月的复习效果都会产生很多影响。所以报名后的24小时里,记得先给自己列一份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和时间规划。
  4—6月:完成基础阶段的复习
  基础阶段的复习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复习流程,所以如何在3个月的时间里完成2科,甚至3科的复习,需要考生对科目、时间、方式等等都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了解和认知,才能更好地将效率最大化。
  所以,考生报名结束后首先要对自己报考科目的章节内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将讲义、网课、教材的时间分配到位,备考过程中考生每天要保证完整的3个小时以上的复习时间,保证基础阶段能稳扎稳打的进行。
  7—8月:完成巩固阶段的复习
  基础阶段复习结束后,即使中间有一个遗忘期,但60%的知识点还是印象比较深刻的,所以到巩固阶段的二轮复习时,速度也会提升很多,要争取在2个月的时间里完成。
  那么报名后的24小时,在做备考计划的时候,就要将巩固阶段的辅导书、习题研究透彻,到底是做真题还是模拟题比较好,教材和习题上的时间分配怎样会比较合理,章节总结如何做比较符合自己的备考习惯。
  9月:完成强化阶段的复习
  到9月份开始,考生就要进入强化阶段,主要是攻破重难点,然后通过剖析真题,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如果是备考3科及以上的考生,一个月的时间来强化重难点其实是非常紧张的,所以前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总结攻略就非常重要。
  所以考生需要在报名结束后按照自己归纳的科目的章节特点和难易度,将强化阶段需要重点消化的知识做一个标记,提醒自己越往后需要完成的备考工作就越多,拖时间只会让一切看上去更加成为不可能。
  10月:开始冲刺阶段的备考
  最后,就是制定自己10月份的冲刺阶段的备考攻略。10月份只有半个月不到的时间,但是把7天国庆长假用好的话,比平时一个月的效率还要高很多,所以考生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把7天长假空出来,方便自己到时候合理利用。
  而且冲刺阶段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考场、租房、交通、工具准备、打印准考证等,备考精力会被分散,所以最好将时间都用在理解真题、解析真题上面,培养自己的题感和考场时间控制能力。
  其实严格来讲,对大多数基础差或者是零基础的考生来说,从4月份开始备考,在时间上的优势几乎是没有的,所以,这个时间规划就是一个最低的底线,如果在这个底线上还不断拖延的话,那么通过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
  所以,无论你是已经报名结束的考生,还是正在考虑该报哪几科的考生,报名结束后24小时内,务必先对自己的备考现状做一个合理及完整的剖析,然后调整心态将备考坚持下去。

 
  ▎本文来源高顿,作者小七,高顿财经签约作者,CPA持证人,中央财经大学毕业,曾就职“四大”,长期专注于财会职场,做的了审计,写的了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