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做“2013中国经济媒体春季峰会”,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感受,就是去感受这个时代的特征。2012年,《华夏时报》在长白山*9次做媒体峰会,规模虽然只是这次峰会的一半,但是当时在做了那个会以后大家都感觉不错。
到了今年,再做峰会,我们不但在规模上扩大一倍以上,而且会议的次数也变了,原来准备两次,现在觉得两次可能不够,因为大家觉得绝对有必要再聚一聚。这里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变化太快了,现在是信息时代,以技术革命主导的变化,很多是传统的媒体人无法适应的,即使是技术出身的新媒体的从业人员,也未必就很清楚。比如说,我们前两年还讨论微博,现在已经用微信,微博的巅峰性瞬间就过去,而且微博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盈利模式。如今阿里巴巴买了过去,对新浪微博是好事还是坏事很难讲。新浪微博本身还没有找到盈利模式,巅峰就已经过去,开始衰落进入了微信时代,微信更像社交媒体。微信还没有谈到盈利模式的时候,大家又盯上移动终端这样一个传播器,新闻移动终端又成为一个新的挑战。但是移动终端面对的*5问题同样是没有盈利模式,因为传统媒体的广告发展在移动终端上找不到合理合法的途径。
这个时代变化这么快,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的确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去年就感受到了危机,我觉得今年这个危机正在爆发过程中。可能大多数纯财经类的媒体感受不那么强烈,但是今年都市报的状态是一个“雪崩式”的状态。事实上,今年可能不仅仅是整个平面媒体或者报纸的亏损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亏损是一发不可收的,是雪崩的概念,所以我们更有必要坐在一起做一些行业的讨论。
屋漏偏逢连阴雨。大家感受到经济形势并不尽如人意——美国道琼斯指数以及其它全球主要指数都可以创新高,但中国的股指却在2200点徘徊,国外所有市场向上,中国向下。如果仅仅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不应该这样,哪怕7.7%也是相当了不起,但是实际情况可能未必。因为从我们的感受来讲,经济的复苏充其量是弱复苏,也许跟30年来中国经济*9次真正处在市场化的转型阶段有所关系,转型都要付出代价,不可能在高速进程中就拐弯,高速中拐弯可能会翻车,要拐弯就减速,这个速度不好把握,整体反映出来的经济减速恐怕不是7.7%能够解决的问题,也许会更低。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政治跟经济不可分离,经济减速某种程度也是政治问题。怎么解决?上有上的政策,我们有我们的对策,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不光是对传统媒体,还有企业的负责人,这也是很大的调整。
不过,不管怎么讲,做内容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下一个时代恐怕也少不了、离不开做内容。报纸还会不会存在?我个人的观点是一定会存在,只是以什么规模、什么形态存在,还存在探讨的空间。因为做内容都是需要的,否则就没有传播的价值。
在纸质媒体经营状况承受压力的时候,在企业自身经营也出现收缩的时候,企业怎么跟传统的媒体结合,搭建好共同的桥梁,能够互相协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关系,这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希望这样的会议能够经常召开,构建一个大家沟通互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