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先生在2008年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市场为什么选择我们都不喜欢的结果?",在该文里,他认为是市场是"近视的",并且,是业主们在市场里的自由选择导致了他们都不喜欢的结果。
不过,在我看来,较之汪丁丁先生提出的这个命题而言,另一个命题在转型期、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更值得我们去思考,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出台一些坏政策"。这是因为,市场功能的发挥需要一个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没有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不仅市场无法发育成长,而且往往会带来"我们都不喜欢的结果"。对中国而言,市场坏现象和坏结果之所以会出现,常常不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是市场的正常功能因为坏政策而受到的扭曲和异化;更要紧的,不仅仅市场会因为坏政策而被扭曲和异化,而且人性也会因为坏政策而被扭曲和异化!
当然,要评价政策好坏,得有个标准。这个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我比较认同张维迎提出的、关于政策好坏的判断标准。他认为,评价政策好坏,有三个标准:
其一、政策的结果是与政策的目标相一致还是相反;其二、达到同样的目标,此举是不是成本更低,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其三、产业政策是否鼓励企业家按照消费者偏好来制定投资(当然,张维迎是针对经济政策而言的。如果扩张到所有政策,我觉得,第三条标准应该修改为:政策是否给予人们稳定的预期,是否鼓励人们采取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否做出对未来负责的投资)。
以此标准来看,当下的中国,有许多政策是"坏政策"!由于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就选几则在近期备受质疑和指责、也被事实证明是"坏政策"的典型例子吧。
当然,*8进入我们视野的,应该是凤凰门票事件。3月20日,凤凰县出台凤凰旅游新政。按新政策规定,古城景区和南华山神凤文化景区两个景区合并为一个产品,并且,4月10日后进入古城必须先购买148元/人的门票。
凤凰"圈城"收费新政一出,立刻吸引住了民众的眼光。不过,与官方的预期相反,凤凰得到的不是赞誉,而是舆论的口诛笔伐、当地商户的游行示威和旅客的用脚投票。据报道,"五一"长假期间,凤凰古城的游客数量,比去年"五一"期间减少了不少。当然,凤凰县政府否定了"五一"期间游客减少这一说法。不过,笔者打电话询问了凤凰的朋友和在长沙、湘潭等地的几个比较大的旅行社,从他们那里得到的答案是,"五一"期间,凤凰的游客确实下降了很多!
第二个例子呢?当仁不让,应该就是"新国五条"了。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可是,2个多月过去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一是许多大中城市的房价别说下降,就连稳定都没有稳定下来,反而是连创新高;二是为规避20%的税收条款,许多家庭被迫离婚;三是许多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台的地方细则连20%税款那条提都未提;四是导致多个地方的房租大涨;五是导致国人涌向海外购房置业浪潮进一步加剧。
第三个例子,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了!当前的中国,面临着三个严重问题:一个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一个是"未富而先老",另一个则是性别严重失调。而这三个问题,都与计划生育政策息息相关。可是,某些部门,在面对此重大问题时,只是以一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来敷衍和搪塞。额的神呀!一项实行了30多年的政策,在约束条件面临重大转变时,难道不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吗?在社会各界都呼吁做出重大调整的时刻,如果不做重大调整,你总得给个不调整的理由呀?如果给不出,你总得安排人马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调整或不调整的利弊呀……
从上面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某些政策之所以为"坏政策",在于这些政策非但未能达到其预期目标,反而加剧了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当然,如果,"坏政策"的出台仅仅是个别的、孤案的,那我们无须去深究其因;但如果"坏政策"是接二连三地出台,那我们就不得不要严肃面对,并深究其因了。那么,导致我们经常出台一些"坏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相较于市场的"近视"而言,政策制定者更是"近视"的。正是他们的"近视",导致出台了"坏政策"。不过,决定政策制定者"近视"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无非有四:
一是理念的束缚。理念或观念是行为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一个政府、一个部门缺乏长远的、基于大众利益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执政理念,其推出的政策,多半可能就是"坏政策"。比如说,凤凰门票事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凤凰县政府缺乏一个谋求旅客、商户、开发商、和地方财政共赢的理念。比如说,在房地产调控中,我们就缺乏一个"跳出房地产看房地产,跳出调控搞改革"的理念。比如说,在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调整中,我们还是守着"不搞计划生育就会导致人多,人多就会导致资源被很快耗竭"的观念,而缺乏一个以长期的、动态的、基于技术进步和人的发展来看待国民生育的理念。
二是知识的束缚。知道了方向,还要知道怎么走才能到达目的地。同样,有了理念,还要有知道怎么办的知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没有如何执行和实施的知识,理念就无法落地生根,更无法开花结果。换句话说,缺乏知识,而光有理念,政策往往就成了一厢情愿。对文章列举的三个例子而言,在凤凰门票事件中,即便凤凰县政府具有追求共赢的理念,但如果他们不懂得怎样才能做到共赢,就会推出148元门票的、杀鸡取卵的政策;在房地产调控中,即便某些部委想调控好中国房地产,但如果他们不明白什么是推动中国房价的*5推手,不知道市场和地方政府会采取怎样的博弈政策,就会推出被广泛质疑和责骂、并达不到预期的"新国五条";在计划生育政策中,即便某些部门想利用人口调控来促进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搭配,但如果它们不知道现有政策的弊端,也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达此目的,他们就会以一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来搪塞。不过,我们须知的是,"官僚们天然就有一种努力最小化的倾向",面对无知时,他们不是去努力增加知识,而更多会以一种偷懒的方式来应对社会变化。
三是利益的束缚。很多时候,在利益面前,理念和知识不堪一击。尤其是,在一个缺乏信仰和道德的国度和时代里,利益就成为无往不利的通行证了。就当前中国的许多政策而言,部门和地方利益往往成为政策出台的*5推手。比如说,凤凰148元的门票主要就是基于县财政和运营商的利益而推出的,而未考虑游客、当地居民和小商户的利益。比如说,如果不再搞计划生育,某些部委就会被撤销,许多人就会因此而歇业,一些部门的灰色罚没收入也因此而消失,所以,他们会强烈反对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张维迎在《理念改变中国》一文中,强调指出:"改革开始的20年,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理念战胜利益,我们相信了的东西,尽管有阻力也要推行,所以我们的改革取得了进步。但是看看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利益战胜了理念,没有多少人谈理念,几乎所有出台的政策都是为了保护和增加各个部门的各自利益……"各位试想,那些以部门、地方甚至个人利益为目的的政策,能成为一种好政策吗?
四是权力的失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失衡下,掌权的部门可以不经过民主决策的程序和科学的论证,而匆忙出台一些维护或增加他们私利而亵渎民众权益的政策。如果没有权力失衡,很多"坏制度"就不会因为部门、地方和个人利益而被推出了。一些"坏制度"之所以会出台,恰恰是那些追求私利的部门、地方和个人掌握着不受多少制约的权力。于是,他们就可以不经过民主的程序,可以不顾民众的利益,而将其意愿和利益付诸实施。比如说,凤凰"圈城"收费新政一事之所以会出现,就在于地方政府和经营商拥有了不受旅客、当地小商户可以抗衡的权力;而某些部委之所以可以忽视全国普遍高涨的、要求修改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也在于他们拥有着巨大的行政权力!另外,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权力失衡还会带来另一负面效应,即一些好的政策却会因为呼求者手上缺乏权力而得不到推出。比如说,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想要减少许多审批,或将审批权下放,但某些部委就是不愿意下放;比如说,许多大学老师呼吁增加学术自由、高校独立性,减少教育部等部门对大学的种种干预,但这种呼声却一直得不到重视……
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亟需转型;在中国社会矛盾集聚,亟需化解;在中国政治腐败严重,亟需整治;在中国改革举步维艰,亟需突破之际,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我们经常出台一些'坏政策'"这样的问题,更要想出建设性的办法,来防止"坏政策"的继续、源源不断的出台,并且要促进"好政策"的不断生成和涌现。
是时候需要反思和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