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金融资源的良好分配是保证整个经济体有效运行的前提。但就现状而言,金融资源分配不合理,正在成为阻碍经济良性发展的毒瘤。

  一个十分直接的表现是,体制落后、效率低下的央企和大型国企成为了金融资源优先分配的对象,而更具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或其他类型企业,在社会金融资源的分配体制中却没有话语权。

  《投资者报》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度A股上市公司累计融资金额达8.2万亿元,其中融资总额*6的50家企业的融资金额总计4.27万亿元,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融资总额的52%。而这50家企业中,央企高达37家,占比74%,另有地方国企6家,而真正意义上的民营上市公司只有2家。
 

  国企到底有多凶猛?

  仅融资额*6的中国石化[-0.74% 资金 研报]这一家公司在2012年的融资总额就达到9300亿元,占到全部A股上市公司总融资额的11%,占50强企业融资总额的22%。
 

  信贷融资占比80%居主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的统计数据来自现金流量表的实际发生额,而非期末余额,也就是说,我们统计的是上市公司在2012年实际发生的累计融资额。

  在全部A股公司总额为8.2万亿元的融资额中,通过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5,达到66780亿元,占比81%;其次为发债融资,融资额为10505亿元;最少的是证券市场融资,融资额为4941亿元。

  如果把视线向前追溯,从2010年至2012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分别为6.2万亿元、6.8万亿元和8.2万亿元。每年融资金额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信贷。

  这一特点在融资总额前50名企业中也同样有所体现。它们的信贷融资金额为34244亿元,占4.27万亿元融资总额的80%;而股权融资金额为1654亿元,债券融资金额为6811亿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对于央企以及其他类型的企业来说,信贷融资远比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容易得多;另一方面,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国内证券市场已经基本丧失了融资功能。
 

  中国石化发债最多

  2012年,中国石化融资总额达到9300亿元,是融资金额*5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0.32% 资金 研报]的近30倍。

  同时,仅中国石化一家公司的融资总额就占全部2000余家上市公司融资总额的11%。

  追溯过往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石化2010年发债210亿元,2011年发债50亿元,到2012年,中国石化主要通过发债融资,发债总额达到8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00%。它也是2012年上市公司中发债量*5的企业。

  去年,中国石化总负债为7187亿元,比2011年末增加815亿元。

  其中,流动负债5134亿元,比2011年末增加691亿元,主要归因于原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经营规模扩大,应付账款增加了386亿元;此外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借入低成本美元短期贷款,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及其附属公司贷款增加308亿元。

  公司去年非流动负债2053亿元,比2011年末增加123亿元,主要归因于长期债务增加77亿元,以及预提油气资产未来的拆除费用。

  财务费用升高也是2012年中央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国务院国资委多次对此示警。

  由于债券融资的成本相对较低,也能为企业节省下可观的财务费用。特别对于负债率较高的央企来说,发行债券是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
 

  央企回报低

  如果你持续关注了《投资者报》的相关数据研究类文章的话,就会发现,中国石化已经不止一次登上我们的各类排行榜。

  在本报近日推出的《2012年度A股上市公司销售费用排行榜》中,中国石化位居榜眼。其2012年销售费用达到402亿元,同比上涨4%,净利润634亿元,同比下滑11.44%。

  全社会的金融资源如此倾向于这些大型央企,但它们给社会的报答又怎么样呢?

  作为“两桶油”之一的中国石化一直以来都话题不断。天价吊灯、天价酒、起火、断油、放贷、团购奔驰,在中国钱多势大的中国石化身上,似乎从来都是负面新闻。

  中国石化的财报显示,其2013年*9季度净利润158.34亿元,同比增长18.1%,环比下降32.8%,基本每股收益0.179元,低于市场预期(0.21元/股)。

  据统计,2012年央企净利润增长只有2.7%,部分行业(如钢铁)几乎集体亏损。在上市公司的前十大亏损公司中,央企占据了一半,前四大亏损企业皆为央企,分别是中国远洋[-1.73%]、中国铝业[0.24% 资金 研报]、中国中冶[0.99% 资金 研报]和鞍钢,合计亏损额高达289亿元。
 

  国企利润实为利息转移

  身为“共和国长子”,央企过去在获得政府资源、银行优惠信贷等方面,即使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起码也获得了大量的低成本资源。央企强大的融资能力和低廉的融资成本,与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相比,都是先天的竞争优势。

  而国企则认为在银行评价体系里,国企和民企没有不同,但国企却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负担。

  那么,到底是民企“撒娇”,还是国企“得了便宜还卖乖”?

  从本期排行榜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央企在信贷融资中是绝对的主角。

  融资额*5的50家企业中,37家央企通过金融机构借贷共融资30622亿元,占50家公司信贷融资总额的89%,占全部A股公司信贷融资总额的45%,平均每家企业融资827亿元。而总融资额*5的两家民营企业,信贷融资总额才602亿元,平均借款融资300亿元。

  目前,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一点已形成普遍共识。

  由于国有企业背靠政府关系和行政资源,拥有部分先天非市场化的竞争优势,因而信誉更高、风险更低,商业银行从风险控制和维护大客户的角度出发,愿意给其以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是再正常不过的,但这也就在事实上形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负向循环。

  一直以来,央企坐享多重制度性红利,财政补贴不过是其中之一。实际上,除了人们广为诟病的巨额财政补贴,低融资成本才是造就今日央企表面光鲜的*5根源。

  前不久,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于国企贷款利息比民企低很多,其所取得的利润实际上是贷款利息的转移。”

  黄孟复表示,他曾在浙江调查了解到,小额贷款的平均利率是20%,很多大型民企如果拿到利率为10%或再多一点的贷款就很高兴了。而央企的资金利率则只有5.3%。

  他认为,国企占了将近一半的银行贷款资源,付出的成本却只有5%多一点,和超过10%的民企贷款利率相比,两者相差5个百分点。

  这就意味着,如果以融资额*5的前50家上市公司中所有37家央企的借贷融资额3万亿元计算,利息就相差了1500亿元,占这37家公司经营利润总额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