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听力和言语残疾排在五类残疾之首,据统计,我国现有约2780万听障人士,占全国残疾人的30%以上。而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正在克服听力障碍带来的不便,努力学习、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在社会各个领域做出贡献。
 
  9月25日第65个国际聋人日之际,高顿教育携手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联合主办的《无声的第一课》在中国青年报社以“云直播”的方式举办。在“云端”为听障学生们开启关于梦想的第一课,为听障学生带去鼓励,帮助更多的听障学生,从“无声”的世界中走出来,绽放更精彩的人生。
 

  在“这堂课上”我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璇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从两岁半失聪、“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我能自食其力”,到经过比健听人艰难百倍的口语学习和普通中小学教育,先后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攻读本、硕、博学位,再到成为大学老师、在聋人高等教育和社会服务工作中发挥能量,郑璇用亲身经历讲述听障人士虽然会经历沟通上的困境、但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和努力学习自食其力、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东京残奥会乒乓球男团TT4-TT5级冠军郭兴元分享了他对人生与体育的理解——自信、自强、自尊、自立。1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将他禁锢在轮椅上,但乒乓球让他找到了人生方向。“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看似弱者,但当我们努力抗争,爆发斗志与勇气,也可以成为强者!”郭兴元说。
 

  同样双耳失聪、靠助听器获得听力的北京手语研究会监事恒淼认为,通过手语“无声”人群可以交流思想情感。她也讲述了研究手语、学习手语帮她找到现在这份她喜欢、向往的工作,也让她从胆怯生疏、到成为一名熟练自信的手语老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张博林、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封铧也是听障人士,他们通过视频分享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克服听力障碍,在家人、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收获丰富知识、掌握多样技能、获得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经历。“我们失望时不必沮丧,因为总有人支持我们、守候我们;也不要害怕犯错,错误是成长的阶梯,让我们一步一步成长。”张博林说。
 

  此次“‘无声’的第一课”上,高顿教育也发布了一门手语课程,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和志愿者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聋人事业中,进一步实现无障碍沟通的美好愿景。高顿教育携手中国青年报,邀请了专业手语翻译陈伊佳老师联合推出了一门实用、简单易学的手语入门小课:《全民公益手语入门课》。整门课程共分为9小节,覆盖了五项知识内容——手语科普、手语礼貌用语、志愿服务常用手语、特殊时期社区服务手语,以及手语自学进阶的小技巧。希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有需要的伙伴提供应急方便,从点滴开始,一同构建起无障碍的社会环境,一同成就更多的年轻梦想。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