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求,未来将按药品的管理办法来监管婴幼儿奶粉的质量。这是近来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又一个管理新举措。
这样的部署,对于婴幼儿奶粉总体质量的提升将大有裨益。婴幼儿奶粉不再被视为普通食品,在监管制度上更为严格,无论是从保障婴幼儿健康角度,还是从奶粉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都极有必要。
从严监管婴幼儿奶粉,也是一些发达国家通行的原则。不少欧美国家,对待婴幼儿奶粉商,确实是严之又严。像对待药品一样来监管婴幼儿奶粉,德国早就是先行者。德国人严谨的传统和苛责的态度,给人以深刻启示。
当前中国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其中,乳业也一度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一些乳企接连出现事故乃至丑闻,影响了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给民众健康造成伤害。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大为动摇,所谓出境“扫荡”奶粉的报道不时出现,以致境外一些地方为此出台专门的限购令。
这样的情形不能再继续下去。中国乳业必须“浴火重生”,这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乳业如何重生?道路只有两条:一是企业自律;二是职能部门强化监管。如果政府监管不能到位,单单依靠企业自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无疑非常艰难。监管制度的完善与监管力度的加大,自然成为一种必需。
在此背景下,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婴幼儿奶粉创新管理,符合需求。正如会议所言,“保障婴幼儿食用安全、放心的奶粉,关系下一代健康成长,关系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当年因劣质奶粉而出现的“大头娃娃”事件,至今令人愤怒不已。三鹿奶粉事件一晃也已过去几年,但那些悲伤的记忆,绝不会随风而逝。孩子们需要喝上健康的奶粉,这是一个起码要求!
也正是因为前些年中国乳业出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个行业的整体信任度大打折扣,这在婴幼儿奶粉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出于对孩子健康的考虑,只要有起码的经济能力,家长一般都倾向于为孩子购买国外品牌奶粉。这样的现象至今仍在延续,也仍在打击国产婴幼儿奶粉厂商的竞争力。一线市场上“洋奶粉”占据了九成以上的份额,国产婴幼儿奶粉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短时间内,外资品牌主导市场的局面很难改变。
中国乳企只能破罐子破摔了吗?相信乳品行业中的许多有志者都不甘于此。但愿有志者也是有强烈耻感者,能够从过去这个行业的种种不堪中汲取教训,有感悟,有悔改。当乳企中人内心的道德律与监管制度的进步、监管水平的提升结合在一起时,所谓乳业的“重生”才真正有可能。创新婴幼儿奶粉管理的部分意义,也在于此。
那么,未来按药品的管理办法来监管婴幼儿奶粉的质量,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呢?当然不是。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只是依法对劣质婴幼儿奶粉生产者的底线惩处,且有制度未必等于制度就能得到很好的执行。试想一下,过去几年中,医药领域的安全丑闻还少吗?去年的“皮鞋胶囊”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一系列的硬性约束,却成了软绵绵的制度空壳。“徒法不足以自行”,过去有制度却执行不力的情况太多了!
中央提出按药品的管理办法来监管婴幼儿奶粉的质量,表明了对孩子健康的高度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以创新监管方式来寻求质量提升的做法。显然,婴幼儿奶粉只是众多需要保障质量安全的食品之一。让中国的食品更安全,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迫在眉睫的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