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受到了一些质疑。
  近日,《华尔街日报》刊文《马云近期交易引发外界警觉》,早些时候,关于个人与公司利益的冲突、投资逻辑、信用观念等,也有《金融时报》等对马云提出种种疑虑。在浙商群体内部,对马云也存在不同声音。浙商研究会一位副会长抛出了 “宋马之争的核心是义利之争……企业究竟该是利益至上还是道义当先”的话题。还有个别浙商言辞激烈,说“马云若不改变作风,5年内必倒”。
  没有人否认马云是成功的企业家,是[*{c}*]中国电商潮流的先驱,但不能因此忽视所有的负面评论。对马云的质疑事实上是对其价值观的质疑、对信用的质疑,毫无疑问,许多人认为马云作为创新经济的驱动者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马云要思考清楚三个问题。
  首先,是满足于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还是成为社会价值的[*{c}*]者?如果是前者,马云不购买绿城足球俱乐部无可厚非,考虑到成本、社会效应、投资目标等种种制约因素,马云在落定前都有推翻的权利。签约具有法律效应,君子协定最多受到一些道义谴责,而君子协定是否存在某些隐情,外人无从知晓。
  淘宝与中小卖家的纠纷同样贯穿着这个问号。淘宝需要漂亮的利润数据,而中小卖家需要低成本与利润。2006年,淘宝试图引入竞价排名机制以来,双方的冲突不绝。2013年12月,超过3万名淘宝小卖家聚集在一起,针对“打击虚假刷单”进行有组织的反抗与声讨。马云的态度从2011年的“很伤心”变成了“决不妥协”,坚决打击虚假交易,而小卖家认为天猫与淘宝卖家受到不公平对待。
  从市场角度出发,阿里从淘宝找到赢利点、培植天猫这一全球性贸易平台无可指责,B2C方式还可以减少假货泛滥的现象。根据招股说明书,2013年的天猫成交额4410亿元人民币,占总交易额28.6%,较2012年的2000亿元同比增长120%。淘宝2013年成交额为1.1万亿元人民币,占总交易额71.4%,较2012年同比增长不足40%。一个是基础,一个是未来发展方向,马云的做法是现实的。
  尴尬在于,马云一直在说价值观、使命感。他在中欧商学院演讲时曾表示,企业如宗教,企业的价值观如同宗教信条,信则进,进则必须信,不信则换,等等。在价值观包装下的商业运作,常常遭遇“没有商德”的指责。此时,也许应该坦诚地告诉大家,企业的天性就是赢利,这比一大堆说教要好得多。
  其次,维护公司与企业的基本诚信。这并不是说阿里目前存在诚信危机,但支付宝的拆分,确曾引发了包括雅虎公司在内的大股东们抗议,马云则坚持认为这么做对支付宝的发展有利(显然对他本人也非常有利)。支付宝股权之争,牵涉对海外上市企业的VIE(协议控制)模式之争(新浪、搜狐等在海外上市均采用这一折衷模式)。马云的解释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他辩解自己的行为“不完美,但正确”,“别人犯法,我们不能犯法”,暗示其他企业通过VIE模式避开监管,游走在法律边缘。虽然这一事件得到圆满解决,投资者对阿里的注册地眼开眼闭,各大股东在巨大的蛋糕面前握手言欢,却不能掩盖事件的本质——信用与契约被漠视。
  第三,庞大的帝国投资逻辑如何,公司与个人的利益如何区分?
  马云与阿里一连串并购牵涉商业、文化、地图、金融软件、数据等各种行业,包罗万象,理由是打开互联网金融的想像空间,增加客户粘性,牢牢掌握移动端主动权。但在一些投资中,大股东从公司借钱投资,马云控制的云峰基金与阿里的边界也比较模糊。阿里巴巴在IPO文件中称,马云将把他在云峰基金的任何收益捐赠给阿里巴巴的慈善基金。马云要成为公众公司诸多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者,就必须在企业与个人利益之间有明确区隔。
  在丛林市场,马云的做法不算太出格、不会引起太多的非议,之所以众所瞩目,是因为木秀于林。阿里巴巴选择在纽交所上市,作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拥护者,我们乐观其成。作为一个伟大公司的[*{c}*]者,人们希望马云如其所言,具有价值观、坚韧的精神、明确的商业逻辑,以及清晰的利益边界。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