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或者说会计信息舞弊的具体动机多种多样,很难概括出具虚假会计信息的所有具体的动机。但是,存在刚性指标的地方,一定会伴随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行为的发生,为了追逐有关利益主体的*5化,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会充分利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各种缺陷,虚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多种多样。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的内在动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八个方面:
一、为取得股票发行资格、提高股票发行价格。
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及证监会对初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上市资格、配股、挂牌等政策都给出了种种明确规定。在审定公司上市资格时,首要条件便是要求公司能够连续3年盈利,一些公司为了能够获得上市资格,在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必然要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包装”。此外,为了从证券市场里尽可能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公司势必想着如何提高股票发行价格。而每股收益的大小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数量。为了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上市公司都有着强烈的提高每股收益的意愿,然而公司真实业绩不一定很好,此时就只好进行利润操纵,抬高每股收益了。
二、为取得配股资格。
由于股本筹集到的资金不需要偿还,因而没有还债的压力,也没有必须分配股东利润的压力,大股东通常认为股本筹资压力最小、成本最低。因而企业在资金短缺时,往往希望争取配股而不是负债筹集资金。而《证券法》中对上市公司配股条件为: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增股的条件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并且最近一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部分企业想通过配股的方式筹集资金,而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又没有达到证监会规定的要求,他们就可能会挺而走险,出具满足证监会要求的虚假财务报表。
三、为了避免被“戴帽”或者争取“摘帽”。
这里的被“戴帽”指的是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暂停上市”,摘帽指的是“被警示后消除警示”、“暂停上市后恢复上市”。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对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原股票名称前需要加“ST”。特别处理、暂停上市、终止上市将对上市公司以及部分相关利益主体产生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能会面临严重的资金危机问题。因而,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利润操纵的动机。一旦公司亏损,他们将采取各种手段,尽可能“扭亏为盈”。
四、为维持和提高股票价格。
上市公司的股价影响到相关各方的利益。股价上升,公司价值也随之上涨,这能够提升公司的形象,便于公司进行各种经营活动。此外,由于公司管理人员、大股东持有大量的公司股票,股价的上涨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利益驱动下,一些上市公司也会采取各种办法进行利润操纵。股票期权是一项很重要的管理人员激励形式,造成了持有股票期权的管理当局的利益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为了实现自身利益*5化,他们不惜通过制作虚假会计信息而抬高股票价格。
五、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
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采用的是有限责任形式,这种形式使得债权人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在借贷关系中,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或者进行资产抵押,并可能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系列保护性条款。然而,在我国,很多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经营业绩不佳、财务状况不良的企业,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者商业信用,自然而然要对其会计报表粉饰一番。
六、为了业绩考核。
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一般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而财务指标的计算一般都涉及到会计数据。经营业绩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进一步还会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升迁和奖金福利等。为了改善其经营业绩,企业就有可能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由此可见,基于经营业绩考核而粉饰会计报表是常见的动机。
七、为了满足发行债券的条件。
在股票市场低迷时,企业会选择在证券市场发行可转换债券来筹集企业发展资金。发行可转换债券条件包括:经注册会计师核验,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利润率平均值原则上不得低于6%;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资产利润率平均低于6%的,公司应当具有良好的现金流量;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前,累计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本次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后,累计债券余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的80%。公司的净资产额以发行前一年经审计的年报数据为准。显然,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这些条件,很可能制作失真会计信息。
八、为了减少纳税而粉饰会计报表。
应纳税所得额通常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经过纳税调整而得到的。所得税额则是在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避税目的,企业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然而,少数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筹集资金和操纵股票价格的目的,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证明”其较强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