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说到,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是金融泡沫,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城市化停止后,金融驱动和产业过热的混体泡沫。拿它们说事儿,反而证明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相对的安全性,或者说,距离泡沫还比较远。
  首先,与美国不同,中国的杠杆率极低。家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与GDP 比值不到20%,贷款年限平均不到10 年。中国还有着全球主要经济体中*6的首付:首套房30%,大部分地区第二套房要60%,帝都北京则要70%,第三套(含)以上请你付全款。
  除非房价出现超过一半以上的跌幅,否则出现大面积断供的风险不大。
  再比日本。日本在四十多年前已达到76% 的城市化率,随即停滞。而二战后到此前的二三十年,成为日本房地产发展史上的黄金岁月。而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只有53%,人口7.6亿,而且水分不小,大部分进城打工者没有完成“市民”身份的转化。如果按日本城镇化标准取齐的话,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还是有理由乐观的。
  先别着急。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就没有风险。只不过,这些风险都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尚未构成系统性和全局性风险。不信你看。
  首先,如果说中国房地产一定有泡沫,就是“政绩泡沫”导致的“土地泡沫”。这话不是媒体的原创,而是差不多十年前,中国*5房企(现已是全球*5房企)掌门人的亲口所言。
  虽然金融杠杆不如美国,城市化亦远逊日本,但中国官员们的政绩诉求却是全球*9,这已足够将我们拖上那条风雨中疾驰的GDP 之舟。
  官员们达到政绩诉求的首要手段就是卖地、搞房地产。卖完老区卖新区,卖完城市用地卖集体用地,卖完本城市用地,又将原有的郊县甚至周边的中小城市“重组兼并”过来接着卖。生命不止,“双规”不至,就卖地不止。
  所以,当市场出现周期性变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就会马上遭受压力。因为政府借债,主要还款来源是增量土地出售,而市场调整首先影响的是土地市场。
  其次,中国没有整体泡沫,但有局部泡沫,代表是温州和鄂尔多斯。温州是美国翻版。“炒房团”的目的完全是获取投资收益,手段是高杠杆融资,后果是弃房和跑路。
  鄂尔多斯是日本翻版。它透支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愿景,造成房地产业脱离实际,过快过热。其后果,按专业说法,叫做住房套数/ 家庭户数的比值过大,按媒体的标题党说法,则是“一座叫康巴什的鬼城拔地而起”。
  再次,与其说有行业风险,不如说有企业风险。
  特别是部分中小房企前路维艰。因为房企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而商业银行是名单式管理,能进入名单的是大企业和国企。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比较复杂,成本也比较高。市场调整时,他们受到的压力*5。
  不信,看看硬币的另一面。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超500 亿元的企业有7 家,正向增长了20%.在市场转熊时,大企业仍然牛气十足。大者恒大,马太效应催化市场集中度。
  以上可见,中国的整体泡沫还没有形成;但需警惕的是,我们正走在通向它的路上。中国房地产之舟是否会变成“泰坦尼克”,要看我们如何应对。
  面对风险,有两条不同的路。一条费力但有用,一条省事但危险。前者如改变GDP 思维,做好实体经济,发展以产业和人为主导的城镇化,使风险软着陆。后者为救市而提高金融杠杆,如降低首付,发放购房补贴,对于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束手无策之余,开始“货币放水”,通货膨胀抬头,最终走到美国次贷的老路上去。
  现在看来,可能的应对似乎是后一条。这不是危言耸听。前不久网络上有一则这样的新闻:中国某大型国有银行否认将印制和发放500 元和1000 元面值的人民币现钞。在中国的新闻语境中,“否认”意味着什么?你懂的。
  你是否感觉到了蝴蝶翅膀的扇动?(文章来源:乐居)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