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变保单”事件屡见报端,却又屡禁不止。近日,又有媒体报道,有储户将存款办成了保险,几年前存的三万余元不仅没有利息还倒亏一千多元。其实,工作人员在推销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特别”词汇能够帮助消费者辨认是否遇到了被推销保险的情况。
  警惕“特别”词汇 防止存款变保单
  福州的罗先生2010年8月他到福州紫阳立交桥附近一家银行存款,一名穿着制服的人上前搭讪,向他推销一款理财产品。工作人员向他介绍称,收益比存款高。于是,罗先生办理了这种分红型两全保险,每年交1.1万元,总共交三年,到去年8月,这份保险交费结束。然而,上个月当罗先生去取收益的时候,却被工作人员告知保险是十年期的,还有六年才到期,现在不仅3.3万元不能全部拿回来,还要亏1000多元。
  罗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不少储户都曾吃过这样的“哑巴亏”,将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与保险产品混淆。然而,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从4月1日起,《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已经正式实施,像罗先生这样遭遇“存款变保单”事件的情况有望越来越少。
  制度上的保障必不可少,但储户提高防范意识和技巧也很重要,可从工作人员进行介绍时所使用的一些“特别”词汇上去判断。当有工作人员介绍说“高于银行同期利息”时,一定要问清楚是储蓄还是保险,以防误买保险。此外,若听到例如“健康保障”、“零存整取”、“定投功能”之类的词汇时,更要提高警惕,因为这些词语往往都是销售保险和基金的专用名词。
  此外,注意如下几点也可提前防止“存款变保单”问题的发生。首先要认真阅读合同,看清楚合同最后的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这是判断储户办理的是银行业务还是保险业务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辨别销售人员资质。主动询问保险销售者是否银行人员,是否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警惕其他非银行工作人员的误导宣传。
  “上当”后如何维权 降低损失?
  那么,如果储户已经遭遇到“存款变保单”该如何依法维权呢?当储户误买了保险,要及时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联系退保。投保人在购买保险之后有15天的犹豫期,犹豫期内可免费退保,超过15天犹豫期,投保人要求退保则需要承担退保违约金。
  如果储户如果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误导办了保险业务,一定要保留相关证据,到消费者协会或相关部门进行投诉。当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也是可行的。受骗的投保人可以将相关资料提供给消费者协会、保监会有关部门,争取全额退还保费,只不过这样做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
  然而,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很多人发现是保险后往往并未坚决退保,原因就是相信销售人员曾向自己许诺的、超过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但等到期后才发现,这些收益并未兑现。这时,如果储户急需用钱可向保险公司咨询,看能否办理保单质押贷款,先解决眼前的问题。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