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自去年底的IPO财务核查风暴,不仅是投行业界,也是资本市场最关注的焦点。IPO财务核查专项行动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市场热议。不过,监管风暴之下,行业震动岂止是风吹草动所能形容!
证券行业是一个大江湖,传说中,这个江湖的水还很深。笔者刚刚接手本报《证券业周刊》报道的组织工作,是证券行业的一名新手。对于此次IPO财务核查风暴,以新人菜鸟的视角观察,笔者有几个浅陋的疑问想不太明白。
首先,对IPO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开展核查,何以成为一场监管风暴?
眼下,中国社会正在倡导一轮“整风”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是说真话、说实话。以史为鉴,古往今来,不管是为人还是做事,要做到一个“真”字,看上去简单,其实相当复杂。
以简单的思维分析,拟IPO企业的财务数据如果不真实,其成因及表现可能有三:经营波动、业绩注水、财务造假。
业绩注水以及财务造假自不必说。那么,对于拟上市公司的经营波动,或者更精确一点,由于此次暂停IPO延宕数月,从而造成公司的业绩报表需要追溯调整,谁该负责?
听上去有点理直气壮,但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
根据去年12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通知,此次IPO财务核查专项行动,系指对IPO在审企业开展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请注意,检查的是2012年度的财务报告。
这就难怪,尽管拟IPO的发行人以及保荐人,对于此次财务核查多有怨言,比如说全面核实财务数据的工作量太大、时间上又与年报季报披露期冲突等等,但也就仅限于此,并未有对于财务核查本身合法性、必要性的质疑。
拟IPO企业2012年的经营业绩已基本落定,对于其报表数据真实性的核实确认,却让发行人与中介机构如临大敌。对于围观者而言,这多少有一些讽刺意味。
事实上,仅在发行人与中介机构的自查阶段,就有超过100家拟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栽倒,主动撤单。与此同时,核查风暴下,国信证券、中信证券等保荐机构也纷纷“感冒”中招,多个保荐项目折戟。
其次,在目前的制度及环境下,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到底要不要给拟发行企业背书?
国信证券总裁胡继之日前对笔者表示,仅靠保荐机构的专业性,并不能预测到上市公司利润的变化,事实上也没有能力保证。不过,保荐机构应该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负有责任。“如果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有帮助企业掩饰财务问题甚至进行财务造假等违规行为,那就是保荐机构的问题。”
在现行的法律及发行和保荐制度下,谁来为拟上市企业背书?保荐机构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按照《证券法》规定,对企业的IPO申请采取核准制要求,进行严格审核。对于发行人的投资价值和未来盈利,监管部门并不作出判断,也不提供保证。监管部门的职责,是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提供的申请文件进行合规性审核,不断完善以保荐制度、发审委制度、询价制度为核心的发行监管制度,健全市场约束机制,并依法坚决打击虚假信息披露和财务造假等行为,落实发行人的信息披露*9责任,督促中介机构认真尽职核查,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
由此可见,发行人是财务数据及其它信披的*9责任人。那么保荐人呢?
根据去年3月份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保荐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意见》,中国证监会要求在重视保荐代表人责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保荐机构的责任,进一步发挥保荐机构的整体作用,推动实现全程有效内控,夯实保荐项目基础。
该意见还提出,保荐机构要进一步健全保荐业务内控制度,提高保荐项目质量。要求保荐机构建立对保荐代表人和项目组成员的问核制度,督促相关人员做好尽职调查工作;要求保荐机构完善对保荐项目的持续追踪机制,避免保荐项目执行过程失控;要求保荐代表人和项目组成员在《发行保荐工作报告》中说明自己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实,笔者的疑问还有很多。比如,假如没有此次IPO暂停,没有此次财务专项检查,情况将会是怎样?100多家拟上市企业栽倒折戟,是经济下行周期的“天灾”还是人为因素的“人祸”?如果不设置财务核查这道“关卡”让这些企业顺利上市,对于股市投资者而言,情况是变好还是更坏?
总之,作为证券行业的一个媒体观察人士,笔者只能表达相当的无奈。IPO、财务检查,本来挺严肃挺专业的一个事儿,被搞成了热闹的社会新闻,这本身就是证券行业的一个笑话。但愿此类行业情景剧不再上演,证券业要多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执业,为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创造更实在的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