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长假过后的*9个工作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内人气爆满,挂牌10天的自贸区开始正式进入了工作状态。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除了前来自贸区一睹其真容的游客外,还有更多的人专程至此探寻商机。
  10月4日,法治周末记者专程前往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实地探访。从地铁6号线外高桥[-2.44% 资金 研报]北站步行不到10分钟,就可抵达上海自贸区2号门(自贸区管委会就位于2号门内)。记者到达时发现有不少人在2号门外标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字样的装饰墙前拍照留念。
  进入管委会综合服务大厅,记者发现这里人头攒动。因为共同关心的“自贸区话题”,人们很自然地围拢在一起,聊着各自的困惑和猜想。大厅内提供的电脑也都围着查询具体政策的人们。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天前来询问政策详情的人络绎不绝,工商登记、税务等热门窗口均需取号排队方可咨询。
  这片面积仅为28.8平方公里的试验区正在汇聚八方目光。商务人士期待自贸区能助力事业登上新台阶,而中国政府也期待这块试验田能为中国经济新一轮的改革探寻出一条光明大道。
 
  自贸区的“红利”
  出于对自贸区改革红利的朦胧期待,不仅大公司有意在此布局,小公司也怀揣财富梦想,希望能在这次改革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年近50岁的何女士在上海、深圳两地经营炒货生意,在得知上海自贸区挂牌的消息后,特意从深圳飞往上海,前往自贸区一探究竟。她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深圳特区成立之时,她恰巧在深圳创业,亲眼目睹了改革特区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
  取号后的等待间隙,何女士同旁边几位等候的人交流起来。随着交流的深入,她发现大家想要咨询的问题大同小异,包括在自贸区注册公司有没有行业限制、注册资金有无金额限制、注册流程是怎样的……排队近1个小时,她终于在工商咨询窗口得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经过咨询,何女士得知其实上海自贸区并不似深圳当年,可以获得包括土地折扣、税收等很多政策上的优惠,这多少有点让何女士失望。而法治周末记者通过在现场的随机采访,发现同何女士持类似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尽管不如想象中能获得政策的优厚待遇,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即将注册公司的热情。
  何女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尽管她目前还没有将生意做到国外的打算,但是在自贸区注册个公司还是有必要的。“不然等到大家都反应过来,都到自贸区注册公司,你可能就没多大机会了。”何女士说。
  据记者了解,从一开始,上海自贸区就强调制度创新。一位参与方案设计的学者就对媒体分析,如果在自贸区内实行税收优惠容易造成政策洼地,并不符合自贸区内改革的初衷。
  此后各方传递的信号也都是围绕在制度创新上。今年3月份上海市市长杨雄就曾称上海要改革不要政策;市委书记韩正也再三强调,自贸区的核心人物是制度创新,要主动放弃“已经习惯的做法”,更要主动探索“尚不熟悉、尚不习惯甚至有风险的举措”。
  当然,制度创新带来行政效率的提升已经在上海自贸区显现出了端倪。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一般项目最快4天可以让企业拿到营业执照、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而原来则需要近1个月;除法律、行政法规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的外,其他公司试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且不再需要验资。就有分析人士指出,上海自贸区的*5意义,是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通过简政放权来实现经济增长。
 
  金融破冰为TPP探路
  其实设立上海自贸区的动议早在2011年就有,不过诞生过程异常艰难。直到今年5月,国务院方批准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区。
  根据9月27日国务院公布的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是设立自贸区的五大任务之一。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系副主任、上海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此前曾参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设计工作,他认为,美国目前正在力推泛太平洋[0.96% 资金 研报]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以下简称TPP),根据目前的准入规则,今后加入TPP的国家必须全面对外开放,尤其强调了金融服务这一非贸易类上的全面开放。陈波坦言,这对处于改革深水区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陈波对媒体表示,上海自贸区推进伊始,*5的阻力就来自金融监管部门,包括证监会和银监会在内的强烈反对。监管部门担心区内外的政策差异可能会导致套利,使得风险无法控制。
  尽管过程艰难,但在9月27日国务院出台的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在金融改革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突破,如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
  陈波表示,自贸区成立后,受到冲击*5、面对竞争最激烈的或许就是国内的银行业,因为以前在政府的保护下,国内的银行业缺乏市场竞争的历练。陈波直言,以前的中国银行[0.36% 资金 研报]业,“只需要‘躺’在那儿,依靠利息差就能成为世界500强。”而上海自贸区的理想做法,则是让设立在自贸区内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与中国的银行“平起平坐”。
  早在今年5月,国务院批准筹建上海自贸区的消息传出后,国内的银行业也及时捕捉到了金融改革的信号,并开始相应的筹备工作。自贸区挂牌当天现场获颁证照的11家金融机构中,就有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在内的9家中资金融机构。
  不过,由于金融业改革的影响不可能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因此在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中也特别强调了风险管控,最终得以落地的金融领域的改革措施仍比较有限,陈波认为这也符合我国一贯以来“渐进式”改革思路,但毕竟迈出了这关键一步。
 
  不同于前海的金融改革
  2010年,国务院曾批复了《前海总体发展规划》,去年6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复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的22项先行先试政策,其中有8条指向金融创新领域,前海也由此被视为中国金融开放实验示范窗口。不过两年多过去了,前海的进展并不显着,为此有一些人担心上海自贸区是否会重蹈前海的覆辙?
  而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仪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并未出席,外媒分析,这似乎是在淡化外界对自贸区的过度期待。
  对此,陈波则持不同看法。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的试验,中央政府拿出了“壮士断腕”的气魄,给予的政策、法律支持力度都不同以往。
  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详细分析,上海自贸区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与前海不同。前海强调的是“特区中的特区”,而此次设立自贸区虽然棋子落在上海,用意则是着眼全国。中央希望通过上海自贸区这块“试验田”,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经验,进而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陈波对记者举例说,在外商投资方面,上海自贸区实行的是“负面清单”管理,而在前海改革中,是没有这项内容的。
  当然,更多的学者和分析人士还是给予这次改革举措以赞誉和期待。新加坡星展银行两位经济师就撰文称:“上世纪80年代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从一个渔村成长起来,过去30年取得平均25.8%的爆炸性年增长,上海自贸区基于硬件设施已经到位,相信在挂牌后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预判,星展银行入驻了上海自贸区,成为首批获准在自贸区成立支行的两家外资银行之一。
  记者在自贸区内走访时发现,与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里的热闹不同,自贸区内则安静了许多,路上偶尔有车辆驶过,行人也不算多。尽管路边不时可以看到“热烈庆祝上海自贸区成立”标语的横幅,不过仅从外观上还很难看出这里即将发生改变。专家表示,上海自贸区的功效需要两至三年方可显现,此间也必将经历“试错”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