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达)整体上市的时间窗口已经逼近。
  10月10日,接近承销团的投行人士向本报透露,中国信达将于11月底12月初正式启动H股IPO,信达方面希望募集180亿港币(约23亿美元)。
  成立于1999年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早期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乃上个世纪末为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专设的四大不良资产处置公司(AMC)之一; 2010年6月,其率先启动整体改制转型进程,并于2012年3月引入中国社保基金、瑞士银行、中信资本以及渣打四家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如今面对新一轮不良资产爆发隐忧,正在推进国际化和综合化战略的中国信达如何向海外投资者讲好这个IPO故事,是个大考验;信达方面也聘请了豪华承销团来为IPO保驾护航。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这八家国际国内顶级投行分别是,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瑞信、中银国际;还有战投瑞士银行、渣打以及信达旗下的信达国际。
  据投行人士透露,10月中下旬,上述八家承销商分析师团队研究报告将出来*9版,预计11月初或中旬启动路演。目前,重庆银行、徽商银行几家内地城商行也在路演,但他估计,这几家城商行年内登陆港股的可能性并不大。
 
  估值1.5倍?
  “信达方面想融资30亿美金,但并未确定最后的IPO募集额度。”上述接近承销商团队的人士告诉记者,在承销商看来,30亿美金有一定难度,保守估计在20-25亿美金左右。
  作为*9家股改上市的AMC,中国信达缺乏足够的估值参照对象。目前投行方面倾向于将信达主要几大业务板块分拆出来进行综合分析后,给出一个恰当的估值。
  长期以来,AMC业务和盈利模式备受外界质疑,就连信达董事长侯建杭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AMC盈利模式存在“一木独支”的概念,其2011年不良资产处置经营贡献超过80%,其他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只占到20%。
  财报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中国信达资产总计2796.45亿元,营业收入合计163.99亿元,净利润40.21亿元。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中国信达几大业务板块当中,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利润贡献度至今仍高达80%-90%,而近年来信达着力打造的多牌照金融服务平台,对其整体业务盈利贡献度较低,不足3%。而其他诸如地产等子公司,利润贡献不足10%。
  “估值尚未最终确定,信达方面倾向于将IPO估值定在1.5倍PB左右。”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但市场或许有不同意见。以目前情况,市场接受1.5倍PB存在一定难度。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当前中资上市银行H股估值大体在1倍PB左右,甚至低于1倍。”
 
  处置不良的上市故事
  正如前文所言,四大AMC均存在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弊端,率先上市的中国信达如何讲好这个IPO故事至关重要。
  知情人士透露,鉴于目前净利润的80%来源于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信达方面希望讲一个逆周期下不良资产处置机会的资本故事,也就是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推进,中国银行[-0.71% 资金 研报]业不良资产温和上升的态势不可避免,这对四大AMC而言意味着新机会。
  “多渠道的不良资产会不断暴露。”上述投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信达不良资产处置经营业务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来自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处置业务,二是来自于非银金融机构,剩下的则来自于非金融企业。
  相较而言,尽管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反弹,但目前银行并不愿意选择资产转让的形式来处置不良。
  这一点在2013年中报业绩发布会上也得到印证,一位国有大行中层告诉记者,尽管监管部门也希望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够加快速度,但受到一定制约,主要是财政部、国税总局和审计署的规定非常具体。
  “打包处置方面是很消耗财务费用的,虽然处置起来速度快,但是成本高。”上述人士表示,未来商业银行也会综合考虑财务资源进行不良资产处置。
  从短期看,信达目前持有的尚未完全处置完的一批债转股资产,当初以较低价格买入,若出售会有一定溢价空间,足以平滑未来几年的业绩。
  不过,向资本市场兜售这样一个资本故事,仍存在一定风险。有投行人士质疑,一旦中国银行业出现2万亿以上的大规模不良资产爆发潮,完全以市场化手段解决的可能性不大,中国有可能再度回归到不良资产政策性剥离的局面。
  侯建杭此前也表示,希望信达能够通过4-5年发展,将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赢利贡献度提至50%左右,形成不良资产经营、资产管理、金融服务等多足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