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银监会、财政部和央行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商业银行在季末存款“冲时点”的行为进行约束,量化规定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不过从记者的调查来看,虽然银行曾经风行的季末高息揽储行为有所收敛,但是更隐蔽的通过控制理财产品到期节奏的方式来“冲时点”的行为依然盛行。
  高息揽储已有收敛
  《通知》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不得采取高息揽储吸存、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延迟支付吸存等手段违规吸收存款和虚假增加存款。据业内人士透露,上述违规手段中,高息揽储和理财产品倒存是最常见的手法。
  “去年每季末把钱存银行里,一天就赚千分之二,平常再存个货币市场基金,真是好赚啊”,私营企业小老板陈先生在2013年资金市场出现结构性紧张的环境下,发现了将营运资金收益稳定提高的小秘诀——参与银行季末冲时点的高息揽储。据其介绍,每逢季度末,就会有专门的资金“黄牛”主动联系,希望他将资金存入某某银行,并且许诺高息。“刚开始让我存在上海的某个银行,利息是一天千分之二,后来还给我介绍外地的某银行,利息高到千分之二点五。”陈先生拿到的高息虽然仅限季度末的最后一天,但若是年化计算,则是高达90%,是一个令人咋舌的高水平。资金黄牛并不仅仅活跃于私营企业主圈中,不少还在网上拉客。“之前每到季度末,KDS  论坛上就经常有‘短期高息懂的入'的帖子,也是高息揽储”,白领熊先生告诉记者。
  进入2014年,银行的高息揽储行为似乎有所收敛。“今年没花头,一直没黄牛来帮我撮合了”,陈先生说。而熊先生亦表示,今年也没在论坛上看到拉高息的帖子了。
  理财产品倒存猖獗
  如果说高息揽储势微,那么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倒存的方式来“冲时点”则依然猖獗。
  理财产品倒存,就是银行认为将大量理财产品到期日控制在每季度的最后几天,并且通过短期没有新产品可续买,从而使得相关到期产品以现金的方式存在银行的账面上,如此便可形成存款“虚高”的局面。
  据同花顺的数据统计目前仍存于存续期由商业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一共有2876款。如果银行并未操纵存续期,那么按照随机到期的话,理论上每天应该有差不多96款理财产品到期。然而,根据记者统计,在29日和30日实际到期的理财产品却分别有130款和178款,占比分别为4.52%和6.19%,明显高于理论水平。显然,银行希望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以存款的形式滞留在银行“冲时点”。
  [记者观察]
  都是KPI惹的祸
  银行“冲时点”,以90%的年利率去拆解资金,不是为了拆解出去赚利息而只是为了报表上好看一些。但之所以银行们还是做得乐此不彼,说到底还是KPI惹的祸。
  KPI,即关键绩效指标法。相比以往定性宽泛的目标,KPI考核的优点是一目了然,一切成绩都取决于几个指标是否达成,缺点则是陷入机械化,不考虑各类实际因素,为了数字而数字。银行的“冲时点”行为,显然就是这种机械化之后的为数字而数字。
  监管部门对于“冲时点”行为早有关注,早在2012年银监会就发文要求不设立时点性规模考评指标,但收效甚微。
  银行的存贷业务终究要有考核目标,在没有新的指标替代之前,银行“萧规曹随”继续采用季末存款考核比较,也并不奇怪。更何况,银行之间会互相比较,哪家银行率先放弃季末考核,那么势必在同行比较中“败北”,相信没有什么银行的管理者会主动承受这一苦果——这就造成银行间出现了KPI博弈,谁听话放弃“冲时点”谁吃亏。
  所以,要对付KPI还得是KPI。今次三部委的思路就正确了,光说“不许”,还不如给银行设立不得冲时点可量化的具体KPI指标,一旦不达标就处罚,相信未来他们绝对会鼓足干劲地完成不冲月末时点的指标。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