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暂停满一周年,在财务核查的威慑下,多家拟上市企业放弃IPO。
  据证监会10月11日的*7通报显示,在此次财务检查过程中,共有622家企业提交自查报告,268家企业提交终止审查申请,终止审查数量占此前在审IPO企业家数的30.49%。
  本报记者统计发现,受累上述268家拟上市企业撤单的不利的影响,作为首发保荐机构的61家券商恐也已是前功尽弃,原本寄与厚望的承销费也“打水漂”。
  “IPO拟上市企业在项目前期支付给券商的费用主要包括股改咨询、前期辅导等费用。如果企业情况比较简单的话,也就50万元左右,复杂一些的顶多也就一两百万。”一家南方券商投行人士对本报记者直言。
 
  国信24家企业撤单居首
  在268家撤单的拟上市企业背后,受伤最深的莫过于国信证券。10月11日,原拟登陆创业板,并由国信作为保荐机构的上海阿波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布终止其IPO审查。迄今,国信证券以多达24家拟上市企业撤销IPO申请位居撤单榜榜首。
  对此,前述投行人士表示,通常情况下,一个IPO项目储备少则需要两三年,长则或达五年。不过,前期券商投行团队仅能拿到50万元左右的辅导费。若按一个项目团队6-10个人,基层员工基本工资每月6000元左右计算,一年下来,仅在基层员工工资支出方面,券商就要花费近50万元。“而且,这还不包括保代的基本工资在内。如此算来,一旦项目失败,不仅三年辛苦白干了,而且券商还将不得不对之前支出的成本兜底。”
  “个人感觉职位的重要性明显的下降,先不用说对公司的重要性,甚至连存在的必要性也没那么重要。”该人士称,“主要是一不做产品,二不卖产品,三不统计数据,还要吃公司的、喝公司的、住公司的、花公司的,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简直有‘二等公民’的味道。不过,再苦也得扛着,IPO迟早还是得开闸的,多点耐心等待吧。”
  而截至目前,除了国信证券以外,保荐项目的撤单数量位居行业前十的余下9家券商分别为中信建投、民生证券、海通证券(600837.SH)、广发证券(000776.SZ)、华林证券、招商证券(600999.SH)、华泰联合、中信建投、光大证券(601788.SH),其项目终止审查的数量分别达19家、17家、15家、14家、14家、12家、11家、11家、9家。
  而来自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上半年数据也显示,受IPO暂停拖累,114家证券公司实现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65.54亿元,同比下滑26.43%。
 
  投行准备就绪
  与此同时,IPO究竟何时重启也成为了投行人士翘首以盼的一件大事。当天,有投行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现在,公司对IPO开闸准备工作应已基本就绪。
  “一旦IPO开闸,公司临时加速冲刺,没一个靠谱的人做事是不会那么顺畅的。所以,我们现在已在积极筹备,随时准备上阵,一点也不能马虎的。”上述南方券商投行人士也如是说。
  在其看来,当下IPO的关键,不是开不开的问题,也不是时间的问题,其认为根本问题还是制度管理的问题。
  “我们认为,对此次IPO财务专项检查取得的经验应转化为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转化为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素质的治理。假如不从这些方面下工夫,则极有可能检查一过,一切又都故态复萌。”该人士直言。
  同时,随着IPO重启节点日益逼近,IPO申报态势也开始升温。另据中国证监会*7公布的IPO在审企业情况表显示,截至10月11日,两市IPO企业排队总数已增至753家。
  截至目前,从券商保荐项目情况来看,IPO项目的竞争格局已经大洗牌。曾经的两位“老大”——国信证券和平安证券已经威风不再,转而被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和中信建投等新龙头所替代,分别以45家、42家、38家IPO项目在手分别位居行业前三。而国信证券和平安证券则分别退居至第四和第十六位,其保荐的IPO项目分别下降至37单和14单。
  而平安证券却再度曝出“触雷”事件。由平安证券负责保荐的广东秋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已因涉嫌财务造假而被移交稽查部门。此前,因万福生科(300268.SZ)欺诈上市案,平安证券已被证监会暂停3个月保荐机构资格。对此,有投行人士担忧,平安此番再度“触雷”之后,其保荐资格能否保住或将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