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3月启动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并框定“十二条”蓝图至今,温州金改已一年有半。其间,各方殷殷期待的诸如个人境外直投、利率市场化等金融创新并未成为现实,而前海、泉州、义乌等地金改方案陆续获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开放又引发了新的关注,对于温州金改何去何从,公众甚至产生了担忧和质疑。
  而此时,在温州这座仍在品尝涅盘之痛的城市,经济企稳之势已悄然显现。
  围绕温州金改的重点、思路和*7进展,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近日接受媒体专访,针对各方关切,他毫不回避,坦诚理性,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全面回应。
  朱从玖认为,温州金改的重点在于解决“两多两难”问题,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其核心是民间金融、小微金融、草根金融通过改革而达致规范良性发展。其特点为着眼于“小”,收效于“大”,“小”中见“大”。
  在朱从玖看来,温州金改的重点与上海、深圳等地的金融改革安排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但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中难题破解同样意义深远。“在独特的经济地理版图上,在特定的改革要求下,温州金改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未来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果,有很大的机会和潜力。”他表示。
 
  重点在“两多两难”
  *9财经日报:温州金改启动之初,各方的期望值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由于大家期待的一些创新没有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前海、泉州、义乌等地金改方案陆续获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金融开放又引发了新的关注,相比之下,温州金改似乎进展不大。应当如何认识和把握温州金改的准确定位和突破重点?
  朱从玖:从全国来看,金融改革是一个体系复杂、内容丰富的巨大工程,涉及宏观、微观、开放、产品和机制创新、新型金融组织、小微金融服务、民间金融规范等诸多方面,是下一步经济整体改革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金融改革的庞大体系下,温州金改的重点到底在何处,如何结合温州的条件和需要,联系金融整体改革的框架体系,找准温州金改的准确定位和突破重点,是首先需要谋划好的。
  国务院关于温州金改的十二条内容,对温州金改作了准确的界定,重点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范民间金融。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监测,温州民间金融1980年的规模约4.5亿元,约为银行贷款总量的65%;到1990年的规模约50亿元,约为银行贷款总量的80%;到2001年的规模约为300亿~350亿元,民间金融与银行贷款的比值约为45%;到2011年的规模约1200亿元,约为银行贷款的20%。虽然比值有明显下降,但民间金融一直是一支庞大的金融力量。随着经济的日益开放、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以民间金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必然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隐藏较大的风险。
  二是用好民间资本。温州人重视经商,而且起步较早,积累了较多的财富,温州也是浙江最富裕的地区之一。相对于众多的获利机会,温州先富起来的人群不满足于持牌金融机构所给付的利息,也不满足于制造业的投资回报,而是投向了可以快速获利的企业、资产、房产、矿产等等。民间借贷和这些高风险的投资一起,在温州和其他各地流走。在前期实实在在的赚钱效应带动下,滚成雪球,过度高杠杆和经济出现了波动使这个模式难以为继,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民间资本遭到重创。因此,在市场经济已十分发达的今天,要用现代金融理念引导这些民间资本远离高投机性的投向,转向风险和收益匹配、收益合理的投向中去。
  三是搞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温州的实体经济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占比达到95%以上。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低小散”结构特征明显,传统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日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几年,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升级发展的压力,再加上企业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招工用工难等原因,使原先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逐渐失去。因此,从产业结构转型的迫切需要来看,解决好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问题,是全国的大事,而在温州更具有典型意义。
  四是探索地方金融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一直由中央机构负责,国家监管部门以其派出机构负责一个区域的监管职责。随着经济和金融活动的发展,一些不持有金融牌照但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不断增多,业务也日益扩大,需要适度监管。比如小贷公司、融资性租赁、担保机构、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私募资本市场活动等等,非法集资的经常发生也需要不断对民间借贷活动加以规范。去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对地方金融监管提出了初步的要求。从这些情况看,地方要担负一定的金融监管之责已势所必然。
  概括起来,温州金改的重点是解决“两多两难”问题,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这个改革重点安排,与上海、深圳等地的金融改革安排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但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中难题破解同样意义深远,其核心是民间金融、小微金融、草根金融通过改革而达到规范和良性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是着眼于“小”,收效于“大”,“小”中见“大”。
 
  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已上报
  日报:在这样的框架下,温州金改的推动思路就十分明晰了。一年多以来,主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推进?取得了哪些进展?
  朱从玖:温州金改的推动思路主要包括:首先,引导民间借贷的阳光化和规范化,以降低过高的利息率,降低风险,减少其动荡性,保持正常的秩序。其次,加强持牌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把一部分民间资金和融资活动引导到持牌机构的服务范围。再次,规范中小微企业的组织、管理和行为,提升其现代性。同时,还需要健全信用体系。
  一年多来,温州金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发布“温州指数”。为推动民间借贷阳光化,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其规范化,我们创建了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登记制度和信息系统。截至近期,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帮助成交14亿多元,成本和风险有所降低。创新编制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即“温州指数”,设立350个监测点,对采集的利率综合统计后对外按日发布。“温州指数”及时准确反映民间融资市场资金价格,在引导民间融资定价、预警民间金融风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推进民间融资管理地方立法。我省去年启动民间融资管理地方立法工作,起草了《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草案)》,目前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该条例如获得通过,将成为全国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规和首部专门规范民间金融的法规。
  三是引进民资壮大金融机构,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促进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制,温州银行增资扩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所需资本全部来自民资,四家农信社股改引入民资16亿元。积极引导民资设立各类金融机构,研究制定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探索民间资本设立证券公司、专业性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
  加快村镇银行发展,目前温州村镇银行机构和网点由4家增至23家,实现了所有县市均有村镇银行网点。探索农村互助合作金融机制改革,11家农村资金互助会开业,推动农村资金互助社增资扩股。拟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初步方案。加快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建设,设立10家小微专营支行。此外,成立了商业保理公司、中小企业票据服务公司、小微企业再担保中心和中小企业应急转贷中心。
  四是创新和扩展运用资本市场工具,规范企业治理机制。一年间利用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有了显着增加,累计融资44.2亿元,积极推进保障房项目进行定向债务融资。设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引导民间资金以债券、债权、股权等方式投入中小微企业。创新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定向债试点,温州瑞安华峰小贷公司成功发行定向债5000万元,首次探索小贷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募集资金。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备案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并探索挂牌企业私募发行优先股、可转换债等。推动“个转企”和企业改制规范工作,目前启动股改企业172家、完成40家,19000家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改制企业积极筹备上市和到区域性资本市场挂牌。
  五是积极创新信贷和保险产品,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推出多元化动产抵押、货物抵押、未来收益权抵押等49个创新产品。发展信用贷款,降低过度担保、互保联保的潜在风险;开展“增信式”、“分段式”、“年审制循环贷款”等还款方式创新,以解决贷款期限错配问题,降低企业转贷续贷成本。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业务,利用保险工具深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六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温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一方面加快征信体系平台建设,在各部门开展信用信息应用试点、促进信用信息共享;争取设立征信分中心,推进人行征信体系完善,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和12家小额贷款公司已接入人行征信系统,同时将征信查询服务引入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另一方面规范发展信用评级市场,成立1家资信评估机构,推动借款企业评级、小微企业评分和农村“三信”(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营造“民间互信、企业诚信、银行守信”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第三方征信平台建设有积极进展。
  七是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管理机制,保障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出台地方金融监管文件和各类金融组织的监管办法,初步形成地方金融监管机制的雏形。
 
  积极争取大额存单试点
  日报:除了这些“底层设计”之外,大家依旧对温州金改可能取得的突破有所期待,例如利率市场化、市政债试点等等,在这些金融创新领域最近的计划和进展是怎样的?
  朱从玖:利用金改形成的集聚效应、制度基础、政策环境和全域对金融工作的重视,温州可以在国家金融改革的总体安排下,选择和承担局部可以试点的工作进行试验,如规范地方政府债务方面,可以试验市政债或市政建设债;利率市场化方面,向人民银行积极争取大额存单试点资格;在个人直接对外投资上也可以加快进行试验;在拓展资本市场方面,可以允许区域性的法人金融机构(城商行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等)利用私募工具募集股本或创新负债业务;在运用保险资金、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业务方面也可以进行试验。这些试验,有利于用好民间资本,有利于小型金融机构健全其业务体系、壮大实力,有利于盘活存量社会资金。
  我们希望在已经展开的各项金改工作基础上,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强理财产品和投资业务创新,创新和拓宽民间“小资本”投资渠道;推进针对小微企业的第三方信用评价体系加快建立,探索形成新的征信模式;希望民资设立各类金融机构能够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支持;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能够开展试点;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下,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调整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考核体系,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年度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比例要有刚性要求;已经启动研究的市政债方案,经深入论证研究后,一旦时机成熟,考虑进行试点;地方发展各类私募基金、创投基金得到更多支持。
  日报:展望未来,温州金改可预期的前景如何?在实现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方面,是否有量化的目标规划?
  朱从玖: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我们期望达到: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支持产业发展的民间借贷合理分化,或以持牌金融机构为中介满足资金供需双方的需要,或者民间借贷本身进一步规范化;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和满足率明显提升;不良贷款下降;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明显提升。形成:民间资本能够和大项目对接,金融资本与小微企业有效对接,各类资本与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对接。
  至于民间金融的量化指标,我很难给你一个准确的比重,或者多长时间能将其变成理想的状态,重要的是我们看清了方向,其次是我们的判断,微观主体的融资环境、借贷环境以及自身经营状况,都是我们判断比重合适与否的标准。当前环境尤为复杂之处在于,一些企业要在这一轮转型升级中被淘汰掉,这样一些企业必然产生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这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从全国来看,从浙江来看,都是这样一个时期。所以我们看准了方向,就要孜孜以求,不断在过程中解决问题。
  日报:你对目前温州的不良资产和不良率是否心存担忧?
  朱从玖:市场经济出现不良资产很正常的,不然你就没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金融危机,出现不良资产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关键是有没有应对不良资产的能力。在经济条件下,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一定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在这一轮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家层面其实设计了一个重要机制,就是贷款分类以及相应的拨备安排。为什么说不良资产不可怕呢,因为银行已经安排了不良资产的拨备,拨备就是要用来对冲不良资产的。最近几年我们时常议论商业银行的拨备是不是过高了,现在证明这些拨备对于稳定金融的信心大有好处。
  现在我们面临一个很独特的现象:一方面不良资产很高,另一方面对应的拨备也很高,因此目前一个难题反而是:如何高效而顺畅地让拨备来冲掉不良资产,这中间显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做。